已经被各种滥用添加剂行为弄得神经紧张的消费者最近将目光关注到了大米身上。新版食品添加剂国标(GB2760-2011)允许大米中使用3种添加剂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立即引来一片质疑之声。
不过,记者日前从京城主要大米生产厂家获悉,大米生产从未使用过添加剂。有业内专家更表示,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根基,日常生活根本离不了,正常使用不会造成任何危害。当前应严打的对象不是食品添加剂本身,而是各种滥用和非法添加行为。
厂家反响:
大米从没加过添加剂
近日,有媒体对最近发布的食品添加剂新国标(GB2760-2011)允许大米使用包括防腐剂在内的3种添加剂提出质疑。报道引用匿名粮食系统内专家的话称,依据现有生产工艺,这些添加剂在大米保存、运输过程中已无使用必要,新国标还将其列入,“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
报道所指的3种添加剂分别为双乙酸钠(防腐剂)、淀粉磷酸酯钠(增稠剂)、脱乙酰甲壳素(又名壳聚糖、增稠剂、被膜剂)。根据新标准,双乙酸钠在大米中的最大使用量为0.2克/千克,但残留量要小于等于30毫克/千克。那么消费者日常购买的大米中到底是否含有添加剂呢?多家大米生产厂家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大米根本无须使用添加剂,企业也从没用过添加剂。
京粮集团古船米业副总经理杜孝权坦言,自己从事大米生产加工多年,从没听说过有在大米中使用添加剂的。他告诉记者,被允许的3种添加剂中,有的是防腐剂,有的是增稠剂,可从当前大米加工工艺看,根本就不需要。“况且这些添加剂本身的价格并不低,如果真要使用,会大大增加成本,对大米的外观、品质也没有明显改善。据我所知,行业内根本没人会用。”
据业内人士介绍,普通大米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储存条件,低温通风,水分控制在15.5%以下,储存一年都不会变质,根本就不需要添加任何防腐剂。而大米加工基本就是去壳、抛光、包装、物流,全部都是物理过程。过去在抛光环节,曾经出现过不法厂家使用石蜡让大米表面看起来更光亮的事件,但那属于非法添加。其实,目前大米的抛光技术已经能令大米看起来足够好,没必要使用添加剂。大米本身又呈颗粒状,不像面粉或是液体能够很快与添加物融合,均匀分布,所以客观上也不适用任何添加剂。
至于为何会允许大米中添加这3种添加剂,据厂家估计,卫生部门可能是从添加剂角度出发考虑,针对这些添加剂,看其可以添加到哪些食品中,而不是从大米生产加工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的标准。
卫生部回应:
商请粮食部门提意见
面对质疑,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卫生部已就这一问题商请粮食局提出意见。除上述3种食品添加剂外,卫生部此次还就粮食、油料及其制品中涉及的所有添加剂的工艺必要性问题商请粮食局提出意见和建议。
邓海华说,根据2010年卫生部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可以提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建议,也可对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如果某种食品添加剂不再具有技术必要性,或者有新的科学证据表明存在安全隐患的,卫生部将及时组织重新评估。
此外,卫生部还出具了情况说明。说明中,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淀粉磷酸酯钠是一种增稠剂,根据新标准综合判定,大米中不允许使用淀粉磷酸酯钠,但大米制品,如米粉可有条件使用。双乙酸钠是一种常用防腐剂,脱乙酰甲壳素作为被膜剂可用于大米。这两种食品添加剂用于大米,主要功能是大米保鲜、防止霉变。
据介绍,卫生部于2010年7月至9月就《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同时在卫生部网站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在收到的1000多条意见中,没有有关双乙酸钠和脱乙酰甲壳素在大米加工中使用的不同意见。因此,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延续了原标准的规定。
专家同时强调,国家公布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允许添加的品种,并不是要求必须在食品中加入,而是对需要添加的,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
商报记者 徐慧
专家观点
食品添加剂不是洪水猛兽
针对国家标准中允许大米添加3种食品添加剂的情况,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主任于小冬认为,公众完全没有必要担心。“食品添加剂只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使用,安全性是完全有保障的。”他认为,当前要打击的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
于小冬坦言,现在公众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误区,觉得任何食品都不应该有食品添加剂,只要有就是不好。“如果真要做到没有任何添加剂,那人人都得住到乡下,守着一块地,食物收获下来,立即自己加工制作才成。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他认为,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存在的基础,它对于食品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营养素的补充回填;二是改善食品的品质。据介绍,很多食材包括粮食,在加工过程中,原有的很多营养素都会流失,而且越是精细加工,营养素流失得越多,因此,补充和回填营养素是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在我国,营养成分也是作为食品添加剂进行管理的。
此外,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食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黏稠度、口感、色泽、存储期等,改善品质的添加剂同样不可或缺。“自然界可以食用的物种当中,人类选择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对口味的挑剔。”
于小冬表示,我国对于每一种食品添加剂的选择都极其严格,使用范围、剂量等都做过无数毒理试验,只要遵循相关标准,食品的安全性是完全有保障的。
他建议人们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问题。如果一味追求纯天然、无添加剂,势必会造成有些食品因不放防腐剂而大大缩短保质期,很容易霉烂变质造成浪费,或是不得不存储在冷藏设备中而耗费大量电能。人们是否愿意和有能力承担由此增加的巨额成本,恐怕还要画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