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抵不住糖果诱惑源自生物本能
在格林童话《糖果屋》里,用糖果甜点制成的小屋是巫婆用来吸引孩子的工具,巫婆相信没有孩子能够抵挡糖果的诱惑。从童话到现实,糖果似乎永远是孩子们的最爱。而孩子们对糖的偏爱有时也令家长担忧,肥胖症、高血压的多发使得不少家长对孩子下达了“禁糖令”。
对此,美国公共广播电台26日援引最新的研究成果称,孩子对糖类的偏爱更多是出于本能,而非无法控制自我欲望。
“没有最甜,只有更甜”
“如果你的孩子无法控制伸向糖果的那只手,记住,别忙着责怪他,因为那是生物本能。”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莫奈尔化学感官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莫尼拉说,“孩子们不需要去学习喜欢甜味或者咸味,这是与生俱来的基本生物本能。”
莫尼拉团队的研究成果表明,对儿童来说,“没有最甜,只有更甜”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合理逻辑。研究人员曾经往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不断加糖直至糖类无法溶解,结果参加实验的儿童们并不认为糖水过甜而无法饮用。莫尼拉认为,对于儿童而言,糖带来的甜味是缓解疼痛的良药,这正是不少医院为就医儿童准备糖果的原因。“甜味使得孩子们自我感觉良好。他们吃糖的时候感觉棒极了。”莫尼拉解释道。
美国华盛顿大学专门研究儿童与甜食关系的学者哥德维尔则进一步指出了儿童对糖偏爱的年龄界限。哥德维尔对爱吃糖的不同年龄段儿童跟踪研究发现,随着身体逐渐成长,骨骼会分泌一种抑制食欲的荷尔蒙,这使得儿童对糖类的偏好发生改变。处于青春期15-16岁的孩子的味觉偏好已基本接近成人,不再对糖类食品抱有狂热的渴望。
“保持谨慎平衡最关键”
撇开复杂的生物学原理,爱吃甜食并不是孩子的专利。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德文郡爱波特夏姆市100岁高龄的老太太佩吉·格里菲斯据称是世界上最爱吃巧克力的人,一辈子吃掉的巧克力已多达4吨。在日本,专营甜品自助的“甜品天堂”在东京就有几十家分店,是不少日本人爱去的地方之一。
对许多白领来说,“甜食综合征”更是普遍,“快乐,只需一颗糖果”。早在200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伍特曼博士通过研究表明,糖类能够提高人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其效果与抗抑郁药的疗效类似。
然而,不少专家同时也提醒,虽然适当食用糖类能够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但并不是说糖类吃得越多越好。“吃甜食,保持谨慎的平衡最关键”一位日本医学专家表示。
“在充满过量卡路里的现代世界,对糖的渴望不再是孩子们在生物学上进化的优势。”莫尼拉说,“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减少糖的摄入量,那么了解他们渴望背后的生物学原理是最初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