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年5月中国白酒业经历了十年来最大降价潮,终结中国白酒行业黄金十年超级景气周期的致命危险开始浮现
本报记者 朱益民 深圳报道
危机的种子总是在繁荣时候埋下的。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白酒行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3746.67亿元,实现利润571.59亿元,上交税金445.10亿元。除出口交货值外,各项经济指标数据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
在平均高达65%销售毛利率,及销售收入、利润动辄增长百分之四五十的强烈诱惑下,尤其是近三年来高端白酒销售价涨量增、丝毫不受经济周期波动冲击的诡异繁荣,令整个中国白酒行业信心倍增,纷纷借助国家“十二五”规划发展之机掀起一轮前所未有的产能大扩张。
根据《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全国白酒总产量将达到960万千升,比“十一五”末增长8%,年均增长1.5%;销售收入达43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0%,年增长10%。
但在“十二五”第二年的2011年,我国生产白酒(折65度,商品量)产量达1025.6万千升,同比增长30.70 %。这意味着,白酒业“十二五”规划的产量目标早在2011年就已经超越了。
如此惊人的产能扩张已经引起各界对白酒行业未来产能过剩的严重担忧。郎咸平(微博)在今年三月份便有惊人之语:“按平均来算,白酒行业至少将有30%的产能过剩,也就是说每年产能下降1%将需要30年才能消化目前盲目扩张带来的后果,产能过剩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不可回避的难题。”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中国白酒产能如此强劲扩张?
地方政府力推
出于GDP、税收及社会就业增长考虑,地方政府成了白酒产量飞速增长的最大推手。
四川提出白酒的发展战略路径为“推动中国白酒金三角共同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力争川酒在2013 年实现2000 亿元产值,2015 年实现2500 亿产值。按照这一产值目标测算,仅四川一地白酒产值就已与2010年全国白酒销售收入2700亿元接近。
与四川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针锋相对,贵州绘就了“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的美好蓝图:“十二五”期间贵州省白酒产业将培育一批名优品牌,新增6至10个中国驰名商标和一批著名商标, 白酒工业总产值确保1300亿元,力争1500亿元;到2020年,占全国白酒市场的份额争取达到20%。
要落实这一宏伟目标,贵州茅台所在地仁怀市是关键,贵州提出要将仁怀市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将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而仁怀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则同样宏大:到2015年要确保全市白酒产量翻两番,达到50万千升以上,力争达到60万千升,白酒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而就在2010年,其白酒年产量也仅为13.3万吨,总产值为175.7亿元。
除了川黔两大白酒强省在积极扩张
外,江苏、湖北、安徽等白酒大省也在不失时机地推进产能扩张的步伐。
江苏白酒协会对外透露的苏酒振兴目标是, 打造500亿级酒都宿迁,用5-10年时间打造具有国内较大影响力,白酒销售收入将达到800亿元的酿酒产业集群带, 成为继四川白酒金三角后我国又一个重要白酒生产基地。湖北、安徽当地政府则在积极谋划行业省内的整合,以组建大型白酒集团的模式推动白酒产业集群发展。
在地方政府的力推下, 《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预计的全国白酒总产量比“十一五”末增长8%,年均增长1.5%的目标早已经满足不了各大酒企的胃口。
以酱香型白酒来说,“十一五”末贵州省白酒产能为16 万千升,到“十二五”末要达到80 万千升,其中酱香型白酒占90%,达到70 万千升;四川省提出到“十二五”末,酱香型白酒产能要达到9 万千升-10 万千升;据统计,全国各地“十一五”末酱香型白酒产能约30 万千升,到“十二五”末将达到90 万千升-100 万千升。产能将增加超过两倍。
龙头企业加速扩张
在中国白酒行业产能扩张大潮中,如果说各地政府为幕后推手,那么,各地知名品牌白酒龙头公司则是前台表演的的明星。
按照贵州省政府要求, 贵州茅台控股股东茅台集团 ,努力扩大产量,提高市场份额,确保到“十二五”末,茅台酒产量4.5万千升以上,茅台集团白酒产量10万千升以上、力争12万千升,销售收入800亿元,力争1000亿元。
与海航集团携手合作的贵州怀酒,前期将投入7.8亿元, 力争怀酒5年内年生产能力突破5000吨,成功进入全国酱酒市场前三甲。郎酒集团吴家沟郎酒基地计划于2014年全部建成投产, 届时将拥有5万吨优质酱酒产能,成为中国最大酱酒生产基地。
五粮液集团为四川白酒千亿产业集群的龙头,着力推进酒类产业优化升级,两年前便斥资5.96亿元打造6万吨陈酿工程基地。十二五规划,五粮液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其2011年的销售收入为204亿元。目前系列商品酒的产能在40万吨左右,实际上只有10万多吨,还有30万吨的提升空间。
洋河股份斥40亿元巨资投资技改及配套项目,包括3万千升名优酒酿造技改工程、双沟酒业园区包装物流项目等四大项目,十二五规划收入300亿元,其2011年销售收入为127亿元。
水井坊投资23亿元将基酒产能由现在的4000千升-5000千升增到2.8万千升。
金六福借助母公司华泽集团的强力支撑,在成都邛崃投资20亿元,准备打造一个占地1000余亩的原酒生产基地,预计2013年建成。
2011年11月,浏阳河酒业获得10亿元战略投资,融资后,这家2010年年销售额约为7亿元的酒企被给出了21.5亿元的整体估值。投资方对浏阳河酒业的业绩目标是,2012年实现利润3亿元,2013年利润4.2亿元,2014年利润6亿元。
记者掌握的部分知名品牌白酒“十二五规划资料”显示:山西汾酒规划收入100亿元(2011年销售收入80亿元),泸州老窖规划收入150亿元(2011年销售收入84亿元),古井贡规划收入100亿元(2011年销售收入33亿元),沱牌舍得规划收入100亿元(2011年销售收入13亿元),金种子酒规划收入50亿(2011年销售收入18亿元),老白干酒规划收入60亿(2011年销售收入14亿元),酒鬼酒规划收入50亿(2011年销售收入10亿元)。
有业内人士根据国内主要酒厂产能扩张计划粗略统计分析发现,按照目前的静态价格来计算,2015年将达到约5000亿元的产能规模,而2011年整个中国白酒的市场消费量约在2000多亿元,3年市场消化量需要增长一倍。按照中国13.7亿人计算,到“十二五”末人均消费白酒要达到365元。
“中国白酒行业产能规划明显冒进, 品牌企业产能扩张速度极快,到2014年酒产能集中释放后,白酒行业过剩局面难以避免,特别是中高端白酒产能过剩压力尤大。受此影响, 白酒企业不仅产量增速下滑,收入和利润增速将放缓。”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资本推波助澜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在《2011年行业发展趋势总结》中明确指出,近两年来,白酒产业的蓬勃发展对资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资金大量涌入,白酒业掀起了空前的投资热潮。外部资本介入具有传统优势的白酒骨干企业,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白酒产业集中化进程,也为白酒行业的资本、管理、市场、人才等方面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进入白酒业的也不乏以抢占资源、谋划上市的,这部分资金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不是以产品营销谋利,而是以资本运作谋利为指导思想的投机资本,这种“搅局”的行为一方面从客观上延缓了白酒产业集中整合的步伐,另一方面也打乱了白酒行业的正常生长。
联想控股在白酒行业的出手最为激进。
今年6月末,武陵酒业在重庆举行新上市白酒品鉴会,这是联想控股入主武陵酒业后的首款上市白酒,去年6月,联想控股以1.3亿元买入泸州老窖旗下湖南武陵酒业39%的股权。
联想控股的胃口还不仅限于此,2011年11月,联想控股投资近10亿元收购河北乾隆醉酒业87%股权。2012年2月,联想控股旗下的君联资本入股安徽迎驾酒。今年4月2日,联想控股再次出资1.4亿元,成功收购泸州市蜀光酒业。目前,业内还在流传着联想控股正在洽购山东孔府家酒业和安徽文王酒业,业内人士甚至认为联想控股将文王酒业收入囊中是迟早的事情。
收购4到5家白酒企业为联想控股酒业投资年初提出的收购计划,下一步重点把酒业当成一个产业来做,有选择地在全国布局,选择多个区域或全国强势白酒企业进行合作,快速将其做成全国性有影响力的酒业集团, 在做强做大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未来将持续关注寻找国内的优质酒业资产,力争把联想控股的酒业板块打造成行业领先的酒业控股企业。
除了联想控股打造酒业帝国的大手笔收购外, 其他国内大型产业资本也纷纷布局白酒行业:豆奶大王维维股份斥资4亿元从贵州国资手中收购了贵州醇酒厂的核心资产;北京申亿通公司对董酒进行收购重组; 香港银基集团兼并鸭溪酒业;山东鲁泽集团整体收购珍酒公司,华泽集团先后完成了对湖南邵阳酒厂、东北玉泉酒业等国内10家白酒企业全资或控股性收购等。
据投中集团统计 ,2008年以来,国内白酒行业并购交易升温,并购交易宣布规模从2008年2.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7.4亿元,增加了26倍。其中,今年3月,全球最大的烈酒生产及零售商帝亚吉欧63 亿元购得水井坊的交易为2008年至今白酒企业交易规模最大并购案例;维维股份 3.48亿元收购枝江酒业51%股权;光明集团旗下上海糖业4715万元入主全兴酒业;华致酒行8250万元购得贵州珍酒的交易都是典型案例。
2008年至今,共有22家白酒企业获得VC/PE机构投资,累计投资规模达42.82亿元,披露融资规模案例为15家,披露规模案例平均单笔融资规模为2.85亿元。整体融资趋势呈上升态势,其中2011年披露融资规模达13.44亿元,融资案例10起,披露规模案例为5起,融资规模达13.44亿元。
如果说中国白酒行业十二五产能、销量、收入规划只是一个停留在纸面的宏伟蓝图,那么,一旦产业资本、投机资本的介入,这些规划蓝图便一下子拥有了强大、现实的扩张生命力。
白酒业黄金十年真相
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受全球经济危机冲击存在明显的下行压力,但在众多行业景气普遍低迷的情形下,中国白酒行业却在“夕阳产业”、“销量已触天花板”的一片质疑声中创造了持续繁荣的奇迹。
行业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白酒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46.67亿元,同比增长40.25%;实现利润总额571.59亿元,同比增长51.91%。其中净利润较2004年增长3.08倍,9年间复合增长率达23.7%。
Wind市场一致预期显示,白酒行业龙头公司中期业绩预计增速达40%以上,更有公司创造出连续七年65%以上的净利润增速神话。而高端白酒一度出现的价涨量增的火热消费,更是令人啧啧称奇。
这种不受全球经济危机外部冲击、不受国内经济景气周期波动影响,甚至就连最基本的商品市场供求规律都对其不能形成有效约束的亢奋景气,让不少投资人士惊呼,“中华文化走多远,中国白酒就能走多远”,在这些人士心目中,中国白酒不仅是普通的物质产品, 更是一种精神消费品,一种情感润滑剂,绵延千年的中华文化为白酒消费持续高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却在《2011年行业发展趋势总结》中明确发出产能过剩风险警告:2011年,中国白酒产业进一步资本整合、集中化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但必须要注意到白酒业大量的资本融合,正在刺激白酒产能的急速扩张。从客观规律看,任何行业的经济发展都是有周期的,白酒行业应该从曾经的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警惕目前这种快速膨胀的产能扩张背后潜在的泡沫风险。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令中国白酒行业如此出人意料地保持长期繁荣,所谓的中国白酒黄金十年神话又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繁荣真相
中国糖酒快讯数据显示,非常独特市场消费结构已令中国白酒成为一种极其特殊的消费,尤其是高档白酒,其消费价值主要体现在情感的沟通上。工作、商务应酬已经成为白酒消费的主要原因,其消费占比达到 60%以上,业内一致认为,政务、商务需要成为中国白酒消费的主力。而交流感情、娱乐、突发情况形成的纯粹个人支出性消费占比分别为10%、20%、10%。
对于白酒行业连续6 年左右的高景气,业内过去一直以来较为公认的解释有:一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二是人民收入普遍提高带来的酒类消费升级,三是政商社交活动的大幅增加推动中高端白酒的消费。
但日信证券最新行业研究报告却认为,上述观点虽然正确,但无法作为对白酒景气周期波动的判断依据。
持宏观经济影响的观点,无法解释2008年四季度宏观经济的大幅减速与白酒行业持续高度景气的背离;对于收入提高这个因素,实际我国居民收入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善,普通人的收入这6 年实际增长并不快,尤其是房价高企和通胀肆掠, 白酒行业销量与收入近几年的高增长远远超过同期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第三个观点政商务社交的增加,这个观点直面中高端白酒的主要消费群体,背后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的高增长,但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还是远低于白酒行业收入的增速,同时政府用于白酒的消费缺乏明显的数据跟踪。
那么,驱动中国白酒长期高度繁荣的根本性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日信证券研究发现, 真正驱动中国白酒消费的核心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表明,白酒行业产量增长滞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2 年,两者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
1993年之前伴随白酒消费快速增长的是国内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投入,而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急剧下滑和山西假酒案的双重打击下,白酒消费开始急剧萎缩,到2003年白酒产量下降至330万吨,仅是1996年高峰时的40%;2003年以后,中国经济依靠投资拉动高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重回25%以上,实际GDP增速保持10%以上,同时白酒在2005年结束长达8年的衰退,实现产量增长约12%。2008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实际GDP增速下滑至9.6%,但在政府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不降反升,2008、2009年分别实现了26%和30%的高增长,而2010、2011年白酒行业产量增速分别为26.8%、30.7%。
在日信证券看来,白酒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消费价值主要体现在情感的沟通上,工作需要、商务和政务应酬已经是白酒消费的主要原因,政府和企业是中高端白酒消费的主力,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但是随着金融危机下半场的出现,中国面临转变经济结构的巨大压力,固定资产投资的下滑已经开始,2009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33.5%,但是到2010年上半年,增速回落到25%,2011年上半年增速仍保持在这一附近,为25.6%,但是到了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大幅下降到只有20.4%。
白酒业的先行指标已经出现掉头迹象。
投资属性制造行业泡沫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4万亿投资刺激导致了持续4年之久的房价高企和通胀。
在这一大背景下,高端白酒投资悄然兴起,从2009年起,白酒收藏市场开始呈现出火爆的情形。
白酒收藏品种先是被纳入古玩杂项专场拍卖行列,酒价一拍惊人。一些收藏白酒每瓶价格动辄拍出几十万的天价,随着越来越多的拍卖行加入,高端白酒价格从此一路狂飙,被业内人士形象喻为“像原子弹爆炸”。
白酒拍卖火爆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介入,从事白酒交易的各类交易所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1年6月,中国期酒网上交易平台正式上线,后因国务院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而改为中国期酒市场,2011年底,开展酒品实物交易的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正式开业。该交易中心为上海市政府特许设立的国际酒类公共交易平台,由酒厂直接发行高端收藏酒,工行、中行和招行等均与其合作。
今年3月份,贵州白酒交易所由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名为促进贵州白酒产业跨越式发展,实际上却是酒类投资和集中交易的金融创新平台,吸引投资者像买卖股票一样投资和买卖酒品,其市场定位为打造高端年份酒市场体系。
近年来,业内号称白酒投资每年都有10%-20%的收益, 对众多没有投资机会的社会热钱而言无疑是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资金投向。而众多热钱涌入白酒交易市场,在客观上增加了所谓具有投资价值的高端白酒的需求量,同时推升了白酒价格,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白酒价格对市场供求关系信号变动反应的准确性。
控量提价操纵市场预期
时至今日,人们无法忘怀2011年三大名酒价格集体连续飙升的历史性一幕。
最为典型的涨价事件为茅台53度飞天白酒超市价格月月攀升。 2011年5月茅台酒专卖店53度飞天茅台标价为1280元/瓶,6月份升至1380元,七月份涨至1480元,八月份售价为1580元,9月为1680元。
到了今年1月份,茅台53度飞天价格涨至历史最高位2300元/瓶。
在酒价狂飙的2011年,五粮液也是高端白酒价格大举飙涨的主力。
2011年8月30日,五粮液发布公告,称于当年9月10日提升出厂价2-3成 。紧跟茅台五粮液之后,剑南春52度主流品种跟进提价,其他不少品牌白酒随后也纷纷加入涨价行列。
三大名酒之所以敢于接连提价,尤其是每逢节假日时间窗口贸然大幅提价,一是因为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特殊优势的市场地位;二是对供货渠道拥有超强的控制力,可以通过调剂供货影响价格。
有业内知情人士曾公开爆料,五粮液当年一直在控货提价,对代理商的出货量同比减少了30%, 以此来拉动终端价格的上涨。
五粮液、茅台等品牌白酒控量提价的做法,在客观上营造了供需缺口不断加大的市场幻觉,诱导消费者在节假日等敏感是窗口前后恐慌性大量囤货消费。
而五粮液白酒供应控量提价的一个最好注脚就是,公司目前拥有白酒40万吨产能,但实际释放出来的产能只有10万吨。
在市场竞争中,其他品牌白酒虽然不敢像行业老大那样主动提价,但行业龙头集体控量提价行为形成了市场羊群效应,并为整个行业营造了价涨量增的繁荣景象。
为了应对五粮液、茅台等高端白酒价格接连提价,有相当一部分个人和企事业单位消费者通常会提前大量囤货购买,业内人士估计,2011年,市场上囤积的茅台至少达1万吨,未来三到五年内,可能会增至3万吨。
此外,知名品牌白酒除了主动控量提价外,为了提高市场销量,还利用其谈判优势地位不断提高经销商销售业绩考核标准,大量商品以存货方式存放于市场销售环节。不论其产品是否在市场终端售出,但在货物已发出的情况下,相关公司亦可确认销售收入。
行业数据显示,自2001年至2011年的11年间,中国白酒产量、销量平均增速不足7%,而相关品牌白酒的营业收入、利润动辄两位数以上高速增长,单纯依靠市场价格操纵带来的白酒消费繁荣能够走多远?
白酒超级景气周期的终结
中华民族文化走多远,中国白酒就能走多远。这一缺乏依据的推断出自某知名基金公司专户投资经理公开发表的文章。
2011年,无疑是中国白酒行业景气巅峰之年。当年规模以上白酒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46.67亿元,同比增长40.25%;实现利润总额571.59亿元,同比增长51.91%。
然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终结中国白酒行业黄金十年超级景气周期的致命危险开始在2012年浮现。
一是,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警示的行业产能泡沫风险不是危言耸听,各大白酒品牌“十二五”规划的自我膨胀,及各地政府主导的白酒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导致的产能过剩风险正在一步步由或然事件变成必然事件。
二是,支持中国白酒过去黄金十年景气繁荣的真正动力不是什么消费升级,也不是什么面子消费,而是以两位数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进入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开始转入艰巨的转型调整,单纯靠固定资产投资、靠基建工程投入拉动的盛景难以持续再现。
三是,国务院对三公消费购买高档白酒香烟的消费禁令。尽管不少行业研究员认为相关禁令只是政府廉政姿态,不会对高端白酒消费构成实质性影响。但国内某知名白酒上市公司高管却非常肯定的告诉记者,“国务院禁止奢侈三公消费禁令对整个白酒行业的影响很大,高端白酒将不得不主动下调价格以满足公务消费的政策要求”。
四是,央行二季度50个城市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消费意愿虽然有所提升,但对未来就业、收入预期悲观,这意味着白酒消费钱多人傻的时代已经不再。
五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没有实质性改变,虽然微调举措频出,但稳健货币政策的主基调并没有因此改变,市场流动性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大规模泛滥。也正是在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下,艺术品、高端白酒投资的巨大价格泡沫已经开始破裂。赚钱效应的消失,不但不会吸引更多资金加入白酒投资行列,反而会加大那些白酒投机客囤货抛售的压力,变相增加高端白酒供给。高端白酒价格的下调,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中低端白酒被动降价的连锁反应。
今年5月,中国白酒业十年来经历的最大降价潮出现。据相关机构的白酒终端零售价格曲线图统计显示,53度飞天茅台的价格从今年3月的2046元/瓶下降至1676.5元/瓶,跌幅约为18%;52度五粮液的零售价格从1月的1185元/瓶下降到5月的1159元/瓶,降幅约为2%;52度水井坊的零售价格从3月的826元/瓶下降到791元/瓶,降幅为4%。
近日,记者从四川成都一位五粮液企业事业单位特供酒经销商处获悉,五粮液为了保价,已经停止了企事业单位特供酒的定制。值得关注的是,五粮液停止特供酒定制并不是因为产能存在缺口,而是为了缓解来自市场销售的巨大价格压力。
公开曝光与五粮液面临同样压力的还有泸州老窖。两个月前,泸州老窖紧急通知经销商,从5月份开始,全面停止分销奖励和通路促销活动,全国经典装国窖1573的供应量在年初规划基础上调减1300吨;且从5月21日开始,泸州老窖公司对全国经销商客户暂停发货。泸州老窖此举被公认为控量保价。
近日,有一位业内人士匿名在酒号网发表题为《高端白酒务必挺住千元价格带》的网文,呼吁要HOLD住,同时强调,近三十年来的白酒行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水往低处流,酒往高处走”,但凡抓住了机遇、勇于涨价的品牌最终都是胜利者,而那些畏首畏尾、不敢冒险涨价的品牌,最终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高端白酒,特别是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一定要采取措施,挺住千元价格带,否则对自己、对行业都将是一场灾难!
从行文看,发布网文的人士应该是白酒销售业内人士,对市场冷暖变化有着极为敏感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