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昨天召开的东莞市粮食生产工作座谈会上获悉。目前,全市储备粮折稻谷有14万吨,仅够常住人口吃两个月。
会议指出,当前全国粮食供求出现新的变化,能够调出粮食的地区越来越少,粮食调控难度加大。农业部门认为,有必要认清形势,增强粮食创高产活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会议透露,今年本市将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并可能提高水稻补助标准。
但有技术人员对这些措施的效果表示担忧:种粮效益低下,再优质品种对农民也没有吸引力。
上月,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莅莞,市农业部门在汇报时说,近年来,东莞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在面积6万亩、每年粮食总产量有2万吨水平上。按照东莞1000万人口计算,每人每年能获得的自产口粮只有4斤。
据了解,东莞一年消耗的粮食超过100万吨。
被誉为“东莞袁隆平”的中堂粮农陈志坚对记者说,如果出现大米供应紧张,外地大米运到东莞至少需要3个月。因此,东莞应该保持自给3个月口粮的能力。
他算了一笔账:按平均每人每日吃7两大米、常住人口1200万人口计算,东莞每天至少需要840万斤大米,3个月就需要75600万斤,水稻的平均亩产是650斤。因此,如果东莞要实现粮食自给,就需要有超过100万亩的水稻田才能满足要求。
陈志坚种了30多年的地,30年来不断有人劝他改行。
“我老婆说,到旁边的砖厂里打工都比种水稻来得好。”陈志坚说。但他依然坚持自己做实验育种。
村里支持他的试验,给了他5亩地,租金每年1000元,而一般的田,一亩租金每年就要1000元。
陈志坚作为育种专家,他自己都觉得,在东莞种粮没有出路。
他说:按照每担粮食170元计算,每亩能产粮8担,收入是1300元。加上国家补贴100元,再扣除化肥、农药、人工等费用大概600元/亩,每亩粮食可获得的纯收入只有800元。此外,耕作一造水稻,大概需要120天即4个月的时间。
陈志坚自己研究的是凤香丝苗,在谢岗镇种植了500亩,平均亩产870斤,属于中高产。他说:“不是我对自己的凤香丝苗没有信心,而是种粮的收入实在太低了。即使今年粮价上涨,也被价格成倍增长的化肥、农药、租金抵销了。”
他认为,要像美国农场主那样,用机械化手段种植几百亩上千亩的田,才有发展前途。
在昨天的会议上,市种子研究所技术人员说,要鼓励农民种粮,关键不是技术,而是效益。
这位技术人员说,种子研究所从外地引进良种在基地内试种,每年也有2-3个水稻品种能够在东莞成功推广。可是种粮效益低,再优质的品种对农民也没有吸引力。因此,东莞水稻种植的面积呈每年递减的趋势。
最近米价高涨,水稻育种上的技术创新会不会刺激东莞农民改种水稻呢?对此,几乎没有人持乐观看法。陈志坚说:“在外面给人家打工做保安,一年都可以有一万元,干嘛要顶着太阳,风吹雨打去种那几亩地?”
另外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自然灾害。今年早种水稻已进入收割阶段,但由于之前的“风神”暴雨、病虫害袭击,东莞早种水稻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
例如,连日来的持续高温、暴雨天气,使中堂镇的早种水稻遭受多种病虫害,特别是卷叶螟、稻飞虱、蚊科虫较为严重。据中堂农办介绍,该镇今年早种水稻的种植面积达609.05亩,主要种植品种有新惠粘,以往每亩田可产700斤左右,但今年每亩只产400斤左右,水稻减产三成。
这个损失,又该怎么算呢?
此前,在向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汇报时,副市长李小梅曾表示,东莞准备适当扩大粮食直补范围,提高补助标准,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2004 年起,市政府已经对农民的种粮补助大幅度提高,鼓励农户种粮,市财政连续5年对种植水稻的农户每亩补贴100元。并计划用3年时间整合细碎农地,建成10 万亩以上标准化农田,将100亩以上连片农田全部纳入现代标准农田建设范畴。
在昨天的会议上,记者了解到,今年东莞将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相关部门拟通过提高补助标准,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市农业局建议市财政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提高种植水稻补助标准,由每造每亩补贴100元增加到200元。
农业部门表示,将通过鼓励农户开展集约化机械化农田种植,通过规模化提高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