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价格的稳定除了库存稳定,对国际依赖少以外,国家为了稳定粮食生产和粮食价格,也采取了多种措施。
从2005年开始,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国家出台了最低收购价的政策。这一政策使农民手中的粮食储备得以集中,变成了国家的临时储备。这些储备在调节市场价格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小山说:“这样的话有个中央储备制度,应该说调节余缺,然后遇到比如说粮价高了之后,我通过把储备粮抛出来,拍卖,然后平抑粮价。”
专家指出,国家通过拍卖的方式投放市场,起到了增加供应量的作用,使得谷物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也使得国内需求得到满足。加上几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取消农业税,逐年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等,粮食产量实现了较快的恢复性增长,粮食产需形势得到明显改善。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0030亿斤,实现了连续4年增产,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初步统计,今年全国夏粮产量达到12041万吨,比上年增产304万吨,实现连续第五年增产。粮食连续丰收,大大增强了国家粮食供应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