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大半年,收获只一月。月饼生产企业大倒苦水:从设计创意、采购备料、生产包装,到宣传参展,就像“十月怀胎”一样战战兢兢忙上大半年;而真正销售收获,却像“坐月子”一样,最多个把月。所以,每年中秋节前硝烟弥漫的月饼大战也就不足为奇,豪华包装搭售物品抬高价格增加利润更是平常手段。那么,月饼能否走下中秋的“神坛”,抹去应景的色彩,成为早点的常客,平时的点心,变成“日饼”呢?
其实,问题的答案不难找到。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香肠、腊肉只是春节餐桌上的美味;粽子、咸蛋也只在端午节有缘一亲芳泽。而如今,这些昔日的“贵族”都成了人们日常的食品,随时随处可得。而月饼作为饼的一类,其日常化消费可能也是一大趋势,这也是月饼生产企业长期发展应当重视的一条思路。那么,月饼怎么才能变成“日饼”呢?有几个问题不得不考虑:
一是要变吃馅为吃饼。眼下的月饼皮薄馅多,且许多馅含糖极高,一吃而腻。因此首先要改造馅料,既注意营养又注重口感丰富,还要重视皮馅比例,切莫喧宾夺主。也要做到皮的口感多样性,让人吃了还想。
二是要变精装为简装。包装可分为平装和礼品装,而更多的应当一个一装,像面包、糕点一样。礼品装也尽可能环保和节约,降低成本价格。
三是要延长保质期。目前的月饼保质期多为1月左右。应当努力提高保质技术水平,使之达到3至6个月,大大延长月饼销售周期。
四是要降低价格。原料不宜片面追求高档化,要挖掘民间风味,用平民化的原料做出口味丰富的月饼。如果原料和包装以及促销的成本都降下来了,月饼的售价就一定能大大降低。
说到底,月饼变“日饼”就是走月饼平民化、日常消费化的路子,这才是月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个市场远远大于月饼“坐月子”的市场。
那么,有人会说,月饼成“日饼”可能会冲淡中秋节的气氛。其实,吃月饼只是中秋节上一道小菜,它远不是中秋节的主要内容。庆贺丰收,家人团圆,和谐欢乐才是更重要的主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才是对月的情怀。月饼,早就应该脱下贵族的外衣,走下高高的神坛,回归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