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全省要做500万亩茶,并逐步完善配套相关的产业政策,誓夺世界和全国第一绿茶大省的桂冠;遵义市委、市政府于2005年提出了打造“百万亩茶海”的构想,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领导和支持茶叶产业的发展,可以说,茶叶产业的春天到来了。这些年来,凤冈县在“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的战略中,最终也选择了“以茶兴县、以茶富民”的发展道路,实践的效果是明显的。茶区农民的人均收入比传统农区的农民人均收入多2/3,群众发展茶叶产业的积极性高于其他种植业。总结这些年来茶叶产业发展的得与失,我们的茶还要朝“四好”方向去努力,才能做大做强。
好山好水出好茶,不仅是茶界古训,实际上说的是涉及土、肥、水、气候诸多环境要素的优化配置问题。优质、营养、健康的产品,必然出自于优良的生态环境,“ 再精明的农夫,在盐碱地上亦种不出好的果实来”,这就是“东茶西移”的道理。凤冈的林中有茶、茶中有林、林茶相间,林采茶之灵气,茶吸林之精华,已经不再是文人墨客、好事之徒的妄语。科学证明:这样的地方二氧化碳和氧气充足,土壤保持水土能力强、有机质含量高,再加之茶叶喜散射光而不喜直射光的特点,所以这种环境产出的茶,干物质积累丰富、耐冲泡、清香回甘、叶底嫩绿厚实。陈宗懋院士还说:“就是夏秋茶,苦涩味都很轻,明显优于江浙的茶”。去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贵州茶叶勇夺四金,在评出的12个金奖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其中凤冈、湄潭各得两金,为贵州茶叶争得了荣誉。所以要出好茶,必须培育和保护好生态环境。凤冈历届县委、县政府和人民群众都特别重视和珍惜林业生态建设,近些年的林业“六大工程”抓得扎实,森林覆盖率已达 53.7%。预计“十一五”期末,可达到60%左右。“猪—沼—茶—林”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推进,不仅保护了森林,还有效的治理了农业面源污染。凤冈没有四类水,土壤等级都在无公害以上,有一半以上的耕地可以生产有机农产品。要产好茶,培育绿色环境是第一位的。
第二,要根据茶树生长的特殊要求,在土壤检测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布局。根据生态适宜的原则进行布局,海拔条件、土层深厚较易把握,土壤适不适宜需要检测,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对壤质背景要求不一样,适不适宜种茶首先是要弄清楚的。并不是凤冈的每一块土地都适合种茶,海拔1300—1400米的地方茶树病害重,茶白星病导致茶苦涩味重;海拔太低的地方干物质积累不够。我们对全县土壤进行检测,凤冈有20余万亩土地适宜种茶。一些外来投资者,还专门就土壤的锌、硒元素进行检测,他们特别偏爱发展这种有益于健康的特色茶。因为我国75%的土地缺乏硒这种微量元素,大骨节病、克山病就是缺硒所致。硒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抗氧化、抗衰老、抗辐射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雅称“月亮元素”。锌是有关智力发育和生殖发育的微量元素,孩子缺锌影响智力发育,男人缺锌影响生育,锌又称“火花元素”和“婚姻和谐素”。
第三,品种要布局好。品种具有遗传特征的稳定性,茶品之优首先源于品种之优。按陈院士的点拨,每个产茶县宜确定5—6个品种,做到早、中、晚熟搭配,做到高香、中香、清香搭配,一可避免集中成熟期劳力跟不上。二可避免单一品种易遭受病虫害的毁灭性打击。三可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口味需求。比如,凤冈引进的中老公司投资的贵州第一条乌龙茶生产线,用我们常规的茶树品种,按乌龙茶工艺生产的凤冈锌硒乌龙茶,其淡淡的幽香就征服了一大批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消费者,现供不应求;又比如,龙江茶厂用铁观音品种,按绿茶工艺生产的高香绿茶,也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价格高且供不应求。品种的选择还应进行市场细分,加以谋划。凤冈目前正在系统研究这个课题。
第四,要种好、管好。“三分种,七分管”,是种植业的共同规律,不用多言。只想探究一下栽培模式,到底是密植好?还是稀植好?四川茗山绿茶亩植5000 株,安溪铁观音亩植8000—10000株,我们常规的做法是3000株左右。稀植丰产期推迟,后劲足,茶龄周期长;密植丰产期来得早,衰退也早,茶龄周期短,更换快。铁观音是不是茶龄越老,品质越好?我不敢断言,但真正使铁观音成为大产业的栽培模式,还是高密植模式。按全国知名茶专家、贵州茶人牟应书老先生一生事茶的经验来总结,认为做绿茶,幼龄茶、少年茶的品质要优于老龄茶树,并非茶龄越老越好。传统的观念束缚了贵州茶业的发展,追求建一片茶园就要管 20年、30年,实际上是不科学、不经济的。要把茶做成产业,必须突出其经济功能。一要讲投资回收期短。二要讲丰产优质。三要迅速把产业做起来,承接“东茶西移”。四要讲集约经营。五要重视跟踪优质品种前沿,适时更换,淘汰落后品种。所以密植茶园前期丰产来得快、回收快、盈利快、更新快,符合农民等不得、慢不起的客观状况,符合投资者的愿望。密植1亩可以相当于稀植2—3亩的产量,何乐而不为!8年后,需要更新,茶农有了收入,是不愁更新投入的。在这方面,牟老先生已经进行了3年的探索,实行不经育苗阶段用枝条直插成园,亩植1—1.2万株的栽培模式,第二年就可以投产,三年可收回建园投资。凤冈已在牟老先生的指导下尝试探索,一旦成功,不失为贵州茶业找到了一条跨越发展的道路。这是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全国尚无这种方法。总之,传统的茶业要形成现代产业,必须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要突出其经济性。
第五,要把茶叶专用肥做上去。贵州发展茶,水、土、气、热都很好,茶叶有耐冲泡的特性,但香气不足又是一个明显的弱点。全国知名茶文化专家林治先生认为:茶叶的香气来源于品种香、气候香、土壤香、工艺香。气候无法左右,品种可以选择,工艺可以改进,品种和工艺要好解决一些,涉及千家万户的茶农要改良土壤乃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遵义是油菜生产大市,油饼资源丰富,生产以油饼为主要基质的茶叶专用肥,并在全省茶区推广,必将为黔茶出山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第六,贵州要成为国际、国内的绿茶大省,陈院士认为,必须抓好从种茶到收青到加工、包装、储存、运销全过程的清洁化生产。只有实行清洁化生产,才能抓住国际、国内的两个市场,拓展消费,拉动生产。我们优良的生态环境,水、土、气、温是最独特的优势和基础,实行清洁化生产的一系列标准,不仅可以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而且可以凭借品质上乘的健康茶,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第七,茶叶加工产品要多元化开发。以绿茶为主打品种,还可以开发红茶、乌龙茶等,目的是提高茶叶下树率,充分利用资源,增加亩均产值和茶农的综合收益,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在绿茶开发中,不仅要做精芽茶,而且还要开发老百姓买得起、喝得起的健康茶。要转变观念:大众茶≠低档茶,在大众茶中做出品牌、名牌,芽茶会更显精贵。贵州应该引领绿茶消费新时尚,因为毕竟绿茶是国际粮农组织和国际卫生组织公认的第一健康饮品,具有国际化的基础。目前,欧洲正掀起绿茶消费浪潮。但怎样让绿茶更适合现代消费的方式,抓住中青年消费群体,走向现代化,值得茶界研究、政府推动。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茶做好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茶品做好了,还要应用科学手段去认证其好、佐证其好。现代消费群体的理性意识在普遍增强,没有科学认证、佐证其好的东西,难免会成为泡沫。三株口服液最初说:“肠胃有病,请喝三株”,后来发展到“有病请喝三株”,垮掉了。浙江食品加工集团的一位老总曾经对我说:“我们搞出口有机蔬菜很难,土地有害物质的改良和降解就要花三四年工夫。贵州到处是碧水良田,你们太适合发展有机产业了,你们唯一欠缺的功夫就是科学认证。”此话虽然有些偏颇,因为发展有机产业要有一个全过程的标准化体系实施,但可足见其认证的重要性。认证是让自己有一个把握,让消费者有一个放心,让宣传推荐有底气,不至于让我们宣传的东西昙花一现、大起大落。
“直笔说茶”靠科学,“曲笔颂茶”靠文化。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同志指出:“文化是经济的灵魂”。“多彩贵州风”推动了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沈从文的《边城》为凤凰县的旅游奠基,巴金的《鸟的天堂》让人不得不去看看那棵大榕树,蕾彻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所描写的环境问题震惊全球,比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传播更广,影响更大。茶为鸟之身,文化为鸟之翼,没有文化之翼,茶就是一只飞不起来的呆鸟。黔茶出山,可能也只有以原料的形式低廉出山。把文化宣传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就能实现不仅我们的茶真的好,而且让国际、国内的消费者知道我们的茶好,这样就有了购买欲望,从而达成购买行动。关起门来孤芳自赏,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文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的点化,让罗敷的美丽在数代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踩踏草坪,罚款10元”,远不如“萋萋芳草,脚下留情”来得感染人、打动人、教育人。发掘贵州的民族文化、民族茶文化、历史茶文化,把原生态、健康安全的概念宣传出去,茶也就走出去了。值得重视的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分支——生态文学,在中国方兴未艾,通过邀请生态文学家到贵州采风等活动,用文学的方式宣传贵州的原生态文化、贵州的原生态茶,可能还会达到“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的境界和效果。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