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搜索

追讨品牌 “天府可乐”绝境图存

资讯 > 食品行业

“我们一定要将‘天府可乐’品牌,从百事手中拿回来。”10月13日清晨,深秋的寒意阵阵袭来,重庆一家宾馆内,“天府可乐”创始人李培全神情凝重,但语气坚定,“虽然,前面的道路可能十分艰难。”

一位接近天府可乐集团的人士向记者透露,天府可乐集团希望由重庆国资委出面,帮助其取回天府可乐品牌;如若不成,将“通过法律手段解决”。

天府可乐集团现任总经理钱黄对本报记者称,在卖给百事14年后,其所以意欲进行品牌追讨,是因为“百事近年来几乎没有生产天府可乐品牌的产品”。在他看来,奥运过后,民族品牌将迎来崛起的新时机。

拯救“天府可乐”?在“达娃之争”和“卖掉汇源”之后,日渐式微的国产饮料行业意欲何为?

联姻始末

诞生于1981年的天府可乐,由天府集团和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的。天府集团为重庆轻工下属企业。

“天府可乐发展最好的时候,曾在全国拥有108家装瓶小厂,合资之前8年的累计税利达到6000万元,占有中国可乐市场75%份额。”李培全对记者称。

但当时,在大举进入的国际饮料巨头面前,国内饮料企业并无竞争优势。在资金实力上,“合资企业实力雄厚,而国有企业只有靠银行”,“在紧缩银根、提倡过紧日子的年代,国有企业只能在生存线上挣扎,根本谈不上发展”。

并且,外资还享有“超国民待遇”。李培全回忆称,由于当时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是引进外资的数量:在税收上,合资企业享受着“免二减三”的待遇;在经营上,合资企业相对宽松,国有企业则没有自主权。

上世纪90年代初,利用外资改造本土饮料企业,成为潮流。1993年至1994年,国有八大饮料名牌分别与可口可乐、百事签订了合作协议,这便是业界著名的“水淹七军”。

此间,天府可乐集团先与可口可乐谈判,并签订了“意向书”,但在合资合同谈判中,外方提出:合资企业由外方控股,且只生产可口可乐。天府品牌只能由双方组建的另外一家合资公司运作,外方出资50万-100万美金,由中方控股。

“明白人一看就知道,可口可乐这是出点资金买市场,天府拒绝了这种‘霸道’的合作条件。”李培全说。

而后,百事趁势而入,承诺双方合资生产天府品牌。1994年1月“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成立,总投资1800万美元,百事控股60%,掌控经营权。

中方亏损

通过与天府可乐合资,百事可乐得以在中国西南碳酸饮料市场站稳脚跟,并最终形成逆转之势。

“之前,市场上几乎没有‘两乐’的踪影。”李培全对本报记者称,正是在双方合资后,百事可乐不仅让自己的产品迅速占领了市场,并且,经过14年的发展,已变相吃掉了“天府”。

“这个过程,可谓部署周密。”李培全说。

李培全称,1994年,即合资第一年,由于协议限定“不能在天府可乐集团生产百事可乐”,百事通过委托其他工厂代加工百事可乐,进入了川渝市场。当年,天府可乐的销售额占合资公司的75%,符合“天府可乐比例大于50%”的条款。但第二年,百事获准生产百事可乐,并加大广告推广,天府可乐的销售比例,已下降到51%。

此后,在由百事控制的合资公司中,天府可乐的销售比例逐年递减。至2007年,天府可乐销售额仅占合资公司的0.5%。面对外界和中方质疑,百事方面称自己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2006年,中方更是对合资公司完全失控。李培全对记者称,当年,由于合资公司经营连年亏损,中方不仅未得分文,还背上了近3000万元的亏损。而恰逢重庆轻工面临资金紧缺问题,便将40%股权连同品牌,作价1.3亿元人民币卖给了百事可乐。

10月13日,在位于重庆南岸区的天府可乐集团厂区,记者看到,虽然公司的名字仍然为“天府可乐集团”,但这里除了一幢办公楼、20来名员工以外,已不见“天府可乐”的生产。

品牌悬念

但索回“天府可乐”品牌并非易事。

法律问题是首要障碍。李培全也坦言,经过和法律界专家的交流,其发现,从法律上来讲,百事是没有归还天府可乐品牌的义务,只能“从道义上和由上级主管部门出面”来想办法,进行品牌讨要,“至于转让条件,有待于通过商业谈判进行商酌”。

但在除了品牌外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发展?对此,天府可乐集团总经理钱黄表示,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李嘉诚所有的香港长江实业就已经和其谈过共同发展的事宜,只是当时条件不成熟。在他看来,“新的资本注入这个品牌,完全不在话下”。

钱黄称,拿回品牌后,“进行委托加工生产,企业专做营销和品牌”等方式亦有可能。

而在饮料业品牌策划专家周亮看来,即便顺利索回品牌,天赋要想与百事或者可口可乐形成直接竞争仍然很难,重现十多年前的辉煌,更是希望渺茫。

天府可乐集团品牌顾问汤浩则称,“在国产可乐品牌仅剩非常可乐的背景下,分割一块市场还是有可能的。”

下一篇

大家都在看...

查看更多食品行业文章
美食天下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