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长勇
过去六个月中,连续的重创让中国乳业处在最艰难的时刻。
去年9月11日,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奶业知名品牌几乎集体沦陷,而就在市场信心正在艰难恢复之时,蒙牛特仑苏OMP奶出现问题,这让消费者怀疑:奶业中还有多少这样的“忽悠”?同时,婴幼儿结石的指责也向多美滋和惠氏等国际品牌袭来。中国奶业消费信心再度受挫。
中国乳业究竟怎样才能走出最艰难时刻?
奶业安全的源头
在中国奶协理事王丁棉看来,近期《食品安全法》获表决通过将对乳业监管有促进作用,“四个部委之间分工更加明确”。此前,多个部门联合制定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与振兴规划纲要》也已出台,这都将加强中国乳业的监管力度。
食品安全以及乳业恢复,政府监管的到位至关重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文魁认为,欧盟食品安全监管三个环节中,第一环节就是政府行为,政府一定要尽到职责,如果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疏忽了,那企业更做不到。
三聚氰胺事件的爆发则充分暴露出政府对乳业监管链条的断裂。
三鹿问题奶粉系列案一审已经宣判,生产制造以及添加三聚氰胺的相关人员已受到法律的制裁,其中包括多名奶站老板,利益驱使下奶站的无良添加有害物质,直接导致此次三聚氰胺风波。就在舆论大肆谴责奶站的黑心以及企业监管不到位时,国家监管的缺位很少被提及。
在去年中国奶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发改委农业经济司副司长方言在表示,奶站作为一个带有中国特色的机构,归属不清,此前制定奶业政策时在表述上也比较含糊,“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奶站的监管”,但没有落实到具体负责的部门。
对此,蒙牛副总裁赵远花也公开表示,此前政府部门的监控主要在生产环节,奶源收购都是企业自检。
在行业内,在奶源控制环节,通用模式便是企业派驻质量监督员,一人负责区域内的多家奶站,谈不上有效监督。更危险的是,在产奶淡季,急需大量原奶的企业往往降低收购标准,对奶站的监督力度更是可怜。
此时,如果政府监管一定程度的存在将大大消除隐患。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监管力量在奶站的出现,造成此问题迅速解决。
不过,目前中国乳制品安全的最大问题,并不在生产环节。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大型企业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大型乳企设备先进水平和技术实力在国际上并不逊色,其明目张胆添加有害物质现象非常罕见,最大问题是奶源问题。盘点过去几年乳制品爆出的质量问题,除致病菌超标与生产运输相关外,其余几乎全部与奶源问题直接相关。
目前,我国奶牛养殖模式最主要为“农户散养、集中收奶”,分散养殖造成养殖水平较低,企业监管难度大,奶源质量差,原奶安全得不到保证。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中国奶业养殖出现集中趋势,但在这一过程中,乳企能起到的作用有限,除出于营销目的建少数集中养殖的牧场外,积极性也不高,毕竟企业还需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此问题上,政府应该承担一定责任,促进中国奶牛养殖模式的转变以及水平的提高,这是中国乳业安全的最现实问题。不能解决此问题,生产环节投入再多的监管力量也于事无补。
乳企失控的乱象
现在,关于蒙牛特仑苏OMP奶事件的讨论还没有结束,接连遭受三聚氰胺和OMP两次打击的蒙牛处境艰难,显然社会舆论期望通过此次事件,对乳业概念炒作“杀一儆百”。
最近十年中,中国乳企竞相以速度相标榜,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奶业过度营销问题极为突出。即使是行业龙头企业,也很少扎实研发新产品,因为通过扎实研发得到的新产品可能不如“头脑”策划出现的新产品,在消费者不成熟情况下,可以造出各种“人造概念”产品,不负责任的营销成为制胜法宝,消费者连一些基本的真相都得不到。
OMP只是其中的一个,各种形式的高钙奶、早餐奶等也与此类似。在西方乳业发达市场,产品也没有如此“发达”,最营养的鲜奶占据市场主流。还有企业使用添加剂让奶更“香”更“浓”,得不到真相的消费者会认为这种奶的品质更佳。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企业应该承担最大责任。不过王丁棉认为,政府监管和引导的缺失也应负责。在市场秩序混乱问题上,“并不是国家没有监管,而是监管不到位”。在奶业市场秩序中,与过度营销同时受到诟病的,还有价格战等过度竞争问题。这是危害中国奶业正常市场秩序的两大“毒瘤”。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价格战在市场上已较为少见。但在此前,中国乳业市场硝烟弥漫,各种形式的促销大战甚至会连年不断,“奶价贱于水”,这已超出正常的市场竞争范围。
据中国乳协调查数据,2006年乳品企业因促销年收入减少50亿元,占全行业利润总额的91%。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前,中国乳品行业利润水平一再下滑,全行业利润率只在5%左右。
乳企利润的下降带来很多问题,最严重的就是将压力向上游传导,尤其是没有话语权的奶农,受害最重,原奶价格的下降让奶农得不到应有的利润,杀牛倒奶屡有发生,各种原奶造假的方法非常流行,双氧水、尿素等东西都是假奶成分之一。
重构产业链
中国乳业走入现在的艰难,产业链条上的任何一环都难辞其咎。对此事的反思也应该进行,但也应该看到,每一环节又都是“受害者”。
过去多年中,在这个产业链条上的所有环节都追寻自己利益最大化,但并不考虑上下游。榨油行业提高出油率,造成大豆副产品豆粕蛋白含量大幅度下降,因此在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以提高蛋白含量现象开始出现;乳企传导成本压力,让奶农收益下降,直接促进奶农原奶造假;而奶农造假则导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造成整个产业链条“同输”的局面。
这种产业链条各环节对立的情况,在很多农产品产业链条中都多少存在着。
包括奶业在内的农产业链条有共性特点:链条更长,涉及到的人数更多。现在,让中国乳业走向健康的治本之策就是,重构和谐产业链,这需要企业的努力,但更需要政府的引导。现在政府和企业都在进行一定程度的努力。
在近期出台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生鲜乳价格的监控和通报”,“必要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由价格、畜牧兽医等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乳制品生产企业、生鲜乳收购者、奶畜养殖者代表组成的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确定生鲜乳交易参考价格”。
这种定价机制的出现直接针对产业链中矛盾最突出的原奶价格问题。当然,这种价格机制现在还不可能作为法定定价机制,只可以作为引导。但是,这种理顺产业链的努力是行业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