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餐具质量安全市场调查检测结果出炉
本报跟踪报道的、由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委托有关方面进行的“3·15”北京市场两类餐具质量安全调查结果今天公布。结果显示:一次性塑料餐具七成合格,仿瓷 (密胺)餐具质量有所提高。但无证企业的产品和虽已获证但产品有严重问题的一次性塑料餐具仍占据部分市场;超市仿瓷餐具手续齐全质量较有保证,批发市场仿瓷餐具有证产品增多,但无证产品近五成不合格。
有关专家和企业代表表示,仿瓷餐具标准为20年前制定,应尽快更新。
2009年2月26日至3月5日,调查组对东郊批发市场、锦绣大地批发市场等共10家农贸批发市场30种在京销售的一次性塑料餐盒进行了随机购买和调查,并将有关样品送至国家级检测机构检验。结果显示:部分上次抽检不合格的产品经过改进后此次复检达到了标准要求,市场上所销售的一次性塑料餐盒质量有所提高;上次检测的26种一次性塑料餐具中,有21种产品获得了生产许可证,却有11家企业生产的产品检验结果不合格,合格率不足六成;本次检测的30种一次性塑料餐具中,有23种产品获得了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占77%,有9家企业生产的产品检验不合格,合格率达七成。
在本次随机购买的15种仿瓷餐具中,有8家获得了QS生产许可证,有证产品比例超过五成。经检测,8家获证密胺餐具中,仅有京西市场日杂9号销售的莆田市金景餐具有限公司生产的白色密胺碗高锰酸钾消耗量超过标准值近2倍,甲醛标准值,属不合格产品。而7家未获证密胺餐具中,有3家产品不合格,不合格率接近五成。
调查发现一次性塑料餐具市场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我国已经历了10年的禁发泡历程,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市场上发泡餐盒依然有售;其二,一些外地无证一次性塑料餐盒厂和一些虽已获证,但是产品质量存在严重问题的一次性塑料餐盒生产企业的产品仍占据着部分市场。如:天津市静海县蓝海塑料制品厂生产的型号为LH- 102的白色快餐盒、天津市通达塑料包装制品厂生产的型号为LF-01的白色快餐盒等,这些假冒伪劣“环保餐盒”有的大量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和添加剂如废塑料、工业级滑石粉以及石蜡等,蒸发残渣超标100多倍。
针对仿瓷餐具,记者被告知,此次送检的产品按目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检测是合格的,但据北京化工大学去年12月对部分合格产品、甚至是已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产品进行脲醛树脂的测试证明,部分企业在生产中添加了具有致癌隐患的脲醛树脂(A1料),有些企业甚至全部使用脲醛树脂生产仿瓷餐具。这无疑敲响警钟:即使依据现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检测合格的仿瓷餐具,也不等于就是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的产品。
为此有关专家和一些正规生产厂家代表此间呼吁:我国目前的仿瓷餐具标准为20年前制定,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标准制定部门应尽快出台新标准,并将脲醛树脂的测试列入标准检验项目中或在标准中明确不得使用该原料。从而规范仿瓷餐具行业的生产经营,实现行业公平竞争。
本报北京3月16日讯
政府部门不要怕脸上挂不住
记者手记
前后关注近20天的民间协会对两类餐具质量安全市场调查今天终于告一段落。在此间的发布交流会上,记者被要求谈谈参与调查的感想。记者最想说的话其实是对政府监管部门的,那就是: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之难甚至不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解决,人所共知。但政府部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心胸开阔,放手欢迎、支持社会力量协助其共同解决这一棘手问题。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前后不到3个月的两次两类餐具市场调查,已见到“推一下,进一步”的效果。行业协会及民间机构这种锲而不舍的劲头,以及其在解决事关公众利益问题上不可小觑的作用,常常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但当它真正“一试身手”时,政府部门常常因“脸上挂不住”,不知如何是好。不要紧,慢慢来。有一点是肯定的,民间力量的协助、监督、质疑,只会促使政府行政效果更佳、公信力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