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好好准备我的云南之行,这次可是做足了功课:
回想起上次的云南之行,不得不回味那美味的米线:
根据资料介绍:之所以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爱吃米,是因为北方多种植小麦,南方多种植稻谷。昆明属南方,却既可在夏天种水稻,又可以在冬天种小麦。不过,昆明人终归是南方人,对米更偏爱一些。昆明人吃米可以吃出很多花样来,如饵块、米线、卷粉、米糕等。
小锅米线则是昆明人最喜欢的米线烹饪方法,主要特点是,米线都是在炭火上用小锅煮沸,里面加入的都是鲜肉,这样就给米线鲜和香的特点,当昆明人吃得满身大汗的时候就是最舒服的时候。
这里的米线分酸浆米线和干浆米线,酸浆米线是指那种粗粗的米线,有点软,吃起来比较容易断,而干浆米线就是那种细一点的米线,有点韧性,爽口弹牙,不过如果一般在昆明点米线,问服务员那种好吃一点,大部分人都会给你推荐酸浆米线,因为他们觉得干浆的太干了,酸浆的吃起来舒服一点,不过外地人就比较多喜欢干浆米线,因为觉得爽口,而且不易断。
得胜桥豆花米线
豆花米线是没有汤的,就单单是酱多,搅匀了以后吃,味道又浓又香,豆花吃起来特别的嫩,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的美味。
关于这个豆花米线,据说是有一个典故的:很久以前,昆明德胜桥边有一家人,专门做腌菜卖,因味道好,远近闻名。主人有一女儿名唤小花,她眉清目秀,心灵手巧,不仅学会了做腌菜的手艺,还学会了做豆腐。家里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女儿到了十九岁,经媒人撮合,嫁给了一个姓杨的武官做四太太。这位杨武官已娶三房,但一直未生儿子,故娶了四太太后,盼望早生贵子。但事不如愿,四太太生下的还是女儿。于是,四太太受到了冷落。
性情温柔的四太太不怨天尤人,她常去寺庙敬香,后来,生活习惯也变了,天天吃斋念佛,平日里为家里做点腌菜、豆腐,家里人尝了,说“还可以”。四太太慢慢也学会了做寺庙里的斋饭,她用豆腐做出的素鸡、素肉,口感味道都不错,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一天,四太太的父母、兄弟姊妹及亲戚从远道来看望她。四太太为招待亲人,专门做了一桌素席。大家吃了,嘴说不错,可心里都觉得“太寡”。可老父亲心里着实不爽,脸色很难看,筷子没动几下就放下了,说:“我不想吃饭,要吃米线。”四太太小花忙到厨房,这可犯了难,米线倒是有,可没准备做荤菜,几年了一点肉也没买过,没有肉汤,没有肉帽,这米线怎么做呢。情急之中,四太太烫了碗米线,舀了一勺水豆腐做帽子,再放上甜咸酱油、冬菜(腌菜的一种)、胡椒、酱、香油、麻油、剁细的韭菜、油辣子等十多种佐料,恭恭敬敬端给了老父亲。老父亲皱着眉头问道:“这是哪样米线?”小花急中生智,随口答道:“豆花米线,您尝尝。”老父亲吃了两口,似觉不错,一会儿吃完了。他顿了顿,说道:“再来一碗。”小花忙又如法炮制了一碗端来。老父亲三下两下就划完了。又说一句:“这个碗咋个这么小?”小花急忙进厨房用大碗又做了豆花米线抬来,老父亲居然又吃得干干净净。众人都看愣了,纷纷说:“是哪样东西,那么好吃,快给我也来一碗。”“我也要一碗。”“我也要……”小花忙得不亦乐乎,一口气做了十儿碗。大家吃了赞不绝口,连杨大官人吃了也笑呵呵的。
此后,“豆花米线”的名声传开了,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四太太开了一家小吃铺子,专卖豆花米线。有的人来吃后,也想学做豆花米线。四太太就教他们做。因都是家常原料,做法简单,大家一看就会,豆花米线在民间传得更广远了。
沙锅米线
其实材料和豆花米线基本上是一样的,不过就是加了点汤在沙锅里煮。端上桌的时候,还噼里啪啦的冒泡泡呢。吃起来热辣辣的。
据说:过桥米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朝时滇南蒙自县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秀才到岛上读书,秀才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盖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童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必不可少的就是这高汤,虽然没冒烟,不过据说是会烫得人冒烟的。
开始下料拉:
先放鹌鹑蛋。
放生菜
白兰片和菊花
所有肉类等等。
然后就到米线了
这就是酸浆米线。
油果然不是一般的多,而是非常的多,虽然看起来没有冒烟,吃起来却不是一般的热,而是很热,很热。酸浆米线是比较粗的,而且比较容易断,但比较软,吃起来比较舒服。
当然还有那美味的饵丝:
饵丝吃起来有点嚼劲,有点像面,又有点像粉,不过不像面,又不像粉。
饵丝是由洞山乡胡家湾村人发明.采用当地特产浆米加工制作而成,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了,为腾冲本地和外来客人所普遍喜爱的种方便小吃,以腾冲的最为有名。
至于云南还有哪些更好吃的米线,就有劳云南的朋友多推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