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7月20日报道 在6月1日新的《乳品安全标准》实施,生乳蛋白质标准下调后,乳品国标是否存在倒退成为热议话题。上周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上否认了这一说法,黑龙江省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甚至表示,北方一些省份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于2.95%的比例分别达到 75%和90%。但乳业资深人士王丁棉则炮轰这一说法,称广州奶企近10年来一直在执行蛋白质3.0%的指标,南方大部分养牛场能做到2.95%以上。究竟南方的奶牛养殖与北方模式存在怎样的差别?广州到底有多少规模养牛场,分别供应哪些乳企?从养殖小区到养牛场又可能有怎样的艰辛历程?本报独家调查了广州本地的奶牛养殖现状。
广州生乳蛋白质含量达3.0%
4月底发布的生乳等66项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一直备受争议,上周再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生乳蛋白质指标虽然从1986年国标中的2.95%最低值降低到2.8%,但并没有倒退,与食用的奶制品质量没有直接关系。“生乳是指从健康奶畜乳房中挤出的无任何成分改变的常乳,而奶制品经过加工成奶粉后,水分挥发掉,蛋白质含量远高于生乳。”
黑龙江省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则表示,降低蛋白质指标的原因之一是尊重目前国内的养殖现实。2007年到2008年夏,北方一些省份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于2.95g/100g的比例分别达到75%和90%,2008年某大型乳品加工企业收购区域内的小规模养殖户和奶牛小区的生乳蛋白质平均为 2.84%。“且此次调整也同时参考了地方标准,黑龙江实施了8年的地方标准中,明确规定蛋白质含量≥2.8g/100g。”
记者了解到,由于荷斯坦奶牛所产的生乳蛋白质含量主要指标曲线在2.8-3.4g/100g,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上的专家一致认为,蛋白质设为 ≥2.8%可避免低于2.95%的生乳出现监管缺失问题。但在次日晚,另一场乳业讨论中,专家几乎一边倒地对国标标准降低提出了否定意见,对迁就落后而降低标准的做法表示不可理解。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便强调,光明不管新标如何,都会坚持以生乳蛋白质含量在2.95%以上、细菌数在10万个落菌单位以下为收奶标准。
“广州奶企近10年来一直在执行蛋白质3.0%、细菌数20万个单位以下这一指标,南方大部分牛场能做到蛋白质2.95%以上。黑龙江奶协吴和平秘书长所提供的数据有以点概面之嫌,而且还是2007年、2008年的奶源情况。那是牛奶造假和三聚氰胺使用的高峰期,这时候的牛奶蛋白质能准确吗?”有 “奶业大炮”之称的乳业资深人士王丁棉反驳称。
广东规模化养殖比例高达90%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广东省奶业协会和燕塘、晨光、风行等14家本地乳企及燕海、珠江等23家奶牛养殖厂便共同发布《广东乳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信心满满地将自己发展偏缓但似乎更稳健的方式与北方乳业进行了比较。
王丁棉告诉记者,北方乳企流行的模式是公司+基地+奶站+奶农,而南方乳企流行的模式则是公司+基地+牧场。“两者最大的区别为有没有从奶农手中收购原奶,从奶农手中收购较难进行监控,广东曾在上世纪80、90年代采用过这一模式,但有些散户奶农会掺水,导致质量不过关,最终被淘汰。”业内人士王洪 (化名)告诉记者。
“三鹿率先施行的‘奶牛下乡,牛奶进城’模式可实现快速扩张,并使得国内80%的奶牛为散养。”王洪表示,2005年前各家基本偏安一隅,奶源属于买方市场,若来奶不合格可当场倒掉,但之后各乳企为了抢全国市场,奶源进入卖方市场,质量直线下降。“对南方乳企而言,合作的基本是自有与合资的牧场,且有固定的多年合作,彼此知根知底。而北方奶农社推广了8年,仍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收奶站的翻版,当然目前这只是阶段性、过渡性的。”
“广东本地奶业已经形成规模化程度高、牛奶质量高的特点,目前整个广东省奶牛数量达6万多头,存栏超过100头以上的养殖比例已经占到90%以上,规模化养殖远远高于全国不到20%的水平。”广州市奶业管理办公室主任谢梓栋告诉记者,目前省内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有38个,其中广州占大头,数量近2万头。且乳企与养殖场建立了稳定而长期的生鲜奶购销关系,形成了农企一家的“奶牛养殖—— 收购加工”一体化联合模式,省去了“奶站”这一中间环节,相对杜绝了掺假现象。
“但整个广东的奶源始终处于不足状态,自给率为40%,无法满足本土需求。”谢梓栋表示。据王丁棉介绍,整个广州约有17500头牛,风行约 5000头,再从其他个体养殖户处收1500头牛的奶。其他1.1万头主要由燕塘和广州光明分,此外燕塘还要从福建、湛江、广西再购奶,其在粤西的 5000头牛的奶源基地正在建设中,年底可交付使用。
五家广州牛场养殖超千头
“2009年初我们曾对整个广州的养牛状况做过统计,一年半之后,这些奶牛场的规模均有所扩大,目前养殖黑白花奶牛加上水牛的共有140多家,千头以上的大型养牛场有5家。”王丁棉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广州的养牛情况,其中存栏数最多的华美珠村奶牛场有2400头牛,是成立于1984年的国企,也是首家以补偿贸易形式引进美国荷斯坦良种奶牛和瑞典利拉伐挤奶生产线的企业,年总产奶量约7500吨,原奶除部分出口供应香港市场外,其余卖给风行和维记。而国营转制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广州市奶牛研究所福和奶牛场则约有1700头牛,年总产奶量约5000吨,原奶卖给燕塘。
“珠江奶牛场的成乳牛单产已经由4.2吨提高至6.5吨,年内有望提高至7吨。”珠江奶牛场场长陈昌建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目前存栏 1600-1700头的珠江牛场是国企,2000年由新洲奶牛场搬迁而来,由风行奶牛场公司(80%股份)和珠江农工商公司合股经营,每天约出口10吨生乳,余下的售给广州光明、维记和风行。
民企中养殖千头以上的也有两家,一家是建于1999年的燕海奶牛场,有1400头牛,是燕塘的学生奶奶源生产基地,年总产奶量约4000吨。另一家是建于2003年的天泉湖奶牛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奶牛场,现奶牛存栏1200-1300头,年总产奶量超过3300吨,全部售给香满楼。
此外,记者了解到,广州市内成规模的养牛场还有强兴畜牧奶牛场,存栏约800头,年总产奶量约3200吨,建于2000年的民营企业生之力奶牛场存栏约900头,年总产奶量超过2200吨,部分出口香港市场。
而原奶交售给燕塘的除了福和还有燕景奶牛场(存栏350头,年总产奶量约1300吨)、燕龙奶牛场(存栏300头,年总产奶量约1200吨)和燕涛宝奶牛场(存栏230头,年总产奶量约680吨)三家民营企业。原奶交售给深圳光明晨光乳业的则有建于1999年的半边山奶牛场(存栏210头,年总产奶量约675吨)、花侨杨荷兆华奶牛场(存栏120头,年总产奶量约450吨)和花侨王耀奶牛场(存栏120头,年总产奶量约450吨)、花侨德权奶牛场 (存栏120头,年总产奶量约450吨)和花侨杨荷伟雄奶牛场(存栏120头,年总产奶量约450吨)五家民营企业。原是国有企业,后转为民营的花都华侨奶牛场也有900头牛,年总产奶量约3000吨,同样原奶主要销售给深圳光明晨光。
与此同时,据王丁棉介绍,广州还有三个大型奶牛场异地搬迁至清远,分别是存栏900头、原奶交售燕塘的燕洲奶牛场,存栏850头、原奶交售风行的广昌奶牛场和省内规模最大的个体奶牛场、存栏2000头的安兴奶牛场。
广州奶业关键在提高单产量
“广州奶业的规模化和机器化都是全国最超前的,但效益和产奶量还没上去。”王丁棉向记者表示,关键是提高单产量,“超过5吨的都不会亏到哪里去”。
“燕都最急切的问题就在于希望大幅提高4吨多的年单产量。”燕都果牧董事长、总经理李玉奇向本报表示。记者了解到,这家民营企业目前存栏 1000-1100头,原奶供应给燕塘,而其主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则很好地体现了南方养殖小区的流变。其前身花都九龙奶牛场于2000年创办,2002年开始买了99头牛,逐渐发展到196头,2003至2008年间,在广州不允许在海珠养牛的背景下又安置了300多头牛。为了尽快发展规模,选择把牛卖给农户养殖,到2008年共有11户,1100头牛,从中小型的奶牛场转为大型养殖小区。而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燕塘提议发展升级,5年内发展到1000头牛以上,转变为大型奶牛场。2008年底,因为8户农户不愿被买,到了2009年初又变为300多头,直到贷款350万后,才发展成650头牛。“去年底搬出的两个大户又搬回来,按照厂方利润45%、养牛方利润55%的方式合作,又回来409头牛。”李玉奇告诉记者,现在还是两群牛,计划在年底才真正合一,成为规范的大型养牛场。
据了解,建于2000年的民营牛心岭奶牛场也是采用集约化的小区方式,共5户奶农进场养牛,存栏400头。“广州小区奶牛养殖的形式从以前的三五个增加到现在的六七个,且大多实行了股份制,相对于以前较分散的模式有一定改进。”王丁棉告诉记者。
除了本地乳企之外,巨头伊利也在广州收购本地原奶,蒙牛也靠五六家奶牛场支撑一年近30吨的量,在华南进行贴牌生产。记者独家获悉,蒙牛正计划在清远投资牧场,若完成审批,奶牛数量将达到2000头。“但应该不会是自己养牛,这样成本较高,主要靠投资,或建立奶牛场以租金盈利。”王洪表示,这就是除收奶站和全资买牛牧场外的“纯投资牧场”模式。“部分乳企在北方都是与当地政府实行资金合作,比如一个牛场1500万,自己出三分之一或一半资金,其他由当地政府补足,然后招投标给人承包,70万-80万一年租金,设备厂房都租赁给别人,人家牵牛进去,十多年就可将资金收回。”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吕静莲 实习生 陈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