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梅
百事中国装瓶厂系统的中方股东正不断退出。
1月10日,百事中国的北京合资方——北京一轻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拟转让其拥有的北京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15%的股权,这标志百事又一中方股东退出。但这并非个案,此前百事中国已经接手了深圳、福州、四川等地合资公司出售的股权。
这背后是,目前百事中国的合资装瓶厂近半处于亏损状态,同时百事与中方伙伴的合作摩擦不断,如与四川百事反目。与可口可乐选择太古、中粮、嘉里(已退出)三大伙伴运作装瓶系统不同,百事作为后来者采取了寻找当地企业合作的策略,以快速切入市场。但如今这种合作模式已成为百事中国的一大软肋。
“百事将借中方股东的退出逐步走向独资。”一位曾多年供职于百事的人士说,近年来百事一直在谋求装瓶系统的控制权。而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邰祥梅对《中国经营报(微博)》记者表示,不想对独资话题作任何评论。
中方股东退出
记者在北京产权交易所网站看到,北京一轻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挂牌出售其拥有的北京百事15%的股权,此前它与百事中国各持股50%。据了解,与百事深圳、福州装瓶厂的中方股东一样,北京的合资方也将选择逐步退出北京百事装瓶厂。
退出原因被认为是装瓶厂的业绩不佳。据此次挂牌公开的财务数据,北京百事在2009年度的营业收入为9.08亿元,营业利润-3785.17万元,净利润 878.27万元;2010年前10个月,实现营业收入7.99亿元,营业利润-7428.6万元,净利润仅为121.41万元。而之前深圳百事公开的数据也显示在2010年1月至8月出现了2800余万元亏损。
“除了上海、长春等地盈利外,百事中国的装瓶厂近一半处于亏损状态,尤其是小型装瓶厂普遍亏损,在竞品可口可乐、百事大型装瓶厂区域分割的夹缝中生存。”上述曾供职于百事的人士说,如此前的福州百事、南昌百事等。
这背后是百事与中方股东在利益分配上出现分歧。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认为,在百事中国的整个经营体系中,百事的收益渠道包括卖浓缩液的利润、装瓶厂的利润分红等,因为卖浓缩液给装瓶厂是它最大的利润来源,而灌装环节的利润比较低,所以百事中国对装瓶厂的经营状况乃至是否亏损都不是很重视。但对于中方股东来说,它的利润来源只有灌装厂的分红。
同时百事掌握浓缩液的定价权及阶段性的价格调整,近年来浓缩液的提价使装瓶厂的利润进一步受到挤压。周思然告诉记者,浓缩液的成本占到装瓶厂成本的30%以上,而浓缩液每单位的价格从2008年的6000元左右上升到现在的7000元。而此前上海百事、四川百事等强势的中方股东都因抵制浓缩液涨价而与百事翻脸。
“最终是利益诉求不同,导致百事与中方股东以分手收场。”上述曾供职于百事的人士认为。
合作模式的弊病
实际上,百事与中方股东如今的利益纠葛早在他们合作、合资时就埋下了隐患。
在对手可口可乐的先入优势下,百事为了快速切入中国市场,采取了与各个地方企业合作建立装瓶厂的模式。“当时百事中国的发展定位不清晰,为了拉拢地方政府使项目通过审批,在各个地方找当地企业合作。而且每个装瓶厂中外方持股比例,百事与各装瓶厂的合资、合作条款和利益分配,以及后期的管理经营模式等都不一样。”上述曾供职于百事的人士说,同时为了尽快拿到中国市场的入场券,百事对合作伙伴考核不严并在前期做了很大的让步。
但这种模式的弊病很快出现。一方面,强势的中方股东由于利益分配问题与百事中国的权利斗争不断,如百事与四川、上海、武汉等地装瓶厂反目,尤其是与四川装瓶厂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官司战。另一方面,一些实力有限的中方伙伴也拖累了百事在某些区域市场的拓展。
百事中国区(饮料)原总裁朱华煦曾表示,百事一直想找到一家实力强大、有特许经验的中方合作伙伴,但未能如愿。因此在中国市场,相对可口可乐公司作为品牌管理者的身份不同,百事还直接参与到了装瓶厂的建设及日常运作。
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与太古、中粮、嘉里(已退出)三大集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由三大伙伴负责装瓶厂的建设及后期的饮料生产、销售。而可口可乐只负责品牌管理,不参与装瓶厂的具体事务,主要通过浓缩液和市场费用等管控装瓶系统。
“与中方股东的合作摩擦已成为百事中国的一大软肋,近年来已明显拖累了百事中国的发展。”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如与四川百事决裂后,百事在四川市场的业务一落千丈,被对手可口可乐抢占了大片市场。2002年,由于百事宣布浓缩液涨价及在市场划分等问题上与四川百事发生矛盾,四川百事中方股东带头与百事抗争,并掀起旷日持久的官司,直到2005年双方不欢而散。而除了区域市场下滑外,百事中国近几年的市场步伐变缓,原有市场份额出现萎缩。尤其是在非碳酸业务的推进上,百事与对手可口可乐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百事意图独资掌权?
在经历了一系列合作摩擦后,百事中国加强了对装瓶厂的控制。而随着中方股东的主动退出,百事中国也被认为有意独资掌权。
“近年来百事一直在谋求对中国市场的控制权,除了加快投资外,还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成为装瓶厂的实际掌权者。”上述曾服务于百事的人士说。2010年5月,百事宣布了未来三年将在中国市场追加2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这超过了百事在华30年来的投资总和,以及对手可口可乐对中国市场未来3年2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近来新建装瓶厂一般都由百事控股,如西安装瓶厂百事的投资比例达到了80%。”
此次北京百事挂牌出售15%股权,百事被认为是最可能的接盘者。一旦交易完成,百事在北京百事的持股比例将达到65%,而此前百事通过类似的方式实现对福州、深圳装瓶厂的绝对控股。而随着中方股东的进一步减持,百事中国将走向独资。
对于百事中国是否有意走向独资,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邰祥梅不愿置评。但显然,独资将化解百事中国近年来一直纠结的与中方股东合作的矛盾问题。
“目前,随着国内对许多行业领域外商准入条件的进一步放宽,之前因政策限制被迫合资的跨国企业开始走向独资。同时由于中外方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独资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政策制定及决策方面的成本。”东方艾格饮料行业分析师陈静认为。
同时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饮料市场的变革,百事、可口可乐也逐渐收回了装瓶厂。一方面,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基础产品都是碳酸饮料,虽然目前碳酸饮料的需求总量还在增加,但是增幅已经明显变缓,所以碳酸饮料罐装业务对合作伙伴的吸引力降低。另一方面,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都在推进非碳酸饮料产品线,而这些产品没有浓缩液的控制,在现有的装瓶系统中推进有一定的难度。如在2009年8月,百事可乐便以78亿美元收购了自己旗下最大的两家瓶装生产商Pepsi BottlingG roup和PepsiCo A m ericas;2010年,可口可乐宣布将以130亿至1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旗下最大瓶装厂CCE的北美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