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疙瘩是北京传统饮食中的一种面食品,制作过程中煮炒兼用。炒疙瘩颜色焦黄,配上绿叶鲜菜,黄绿相间,吃起来又绵软又有劲,越嚼越香。
相传,炒疙瘩的创始人是解放前北平和平门外藏家桥附近的穆老太太和她的女儿。
还是在民国初年的时候 ,母女俩开了间家庭饭铺,取名“广福馆”。由于本小利微,饭菜平常,生意很不景气。
有一天,只和了10斤铪铬面,卖了一天,临到关门时还剩了五六斤。这些剩下来的铪铬面隔了夜显然是卖不出去的。这可怎么办呢?母女俩正相对发愁,姑娘忽然想起了一个主意。她放平案板,把剩余的铪铬面拿过来重新揉过,然后揪成比骰子略大一点的小疙瘩,下到开水锅中煮熟,捞出后摊在阴凉处,准备母女俩分几餐自己吃。
当晚,母女俩就用这些熟面疙瘩加了些青菜,放到锅里炒着吃,没想到口味特别好。她俩一边吃一边商量,决定在原来经营面铪铬的基础上,增加这道新的炒面食,名字就叫“炒疙瘩”。
由于“炒疙瘩”的味道十分香鲜,而且价格又十分便宜,新老主顾都来争相品尝。结果五六斤面疙瘩,只一会儿工夫就卖光了。于是母女俩就改成上午卖铪铬面,下午卖炒疙瘩,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炒疙瘩”问世以后,最初来吃的大多是市井小民,后来由于越做越好,越卖越有名,许多社会名流也慕名而来,一尝为快。从此,别开生面的炒疙瘩,以它独特的风格为中国面食增添了新的花样,一直受到大众的欢迎。
俺不知道啥叫铪铬面也没吃过,看过这个典故后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这道“什锦炒疙瘩”,还真是好吃呢。
材料:
面粉300克(俺做的是四人份),猪里脊肉200克,酱油1大勺,玉米粒100克,胡萝卜1根,洋葱1个,黄瓜1根,青豆100克,鸡蛋1个,香葱2根,盐、鸡精、白糖各适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做法:
1 300克面粉加180克水拌匀揉成光滑的面团,用湿布盖上放置20分钟。
2 将胡萝卜、洋葱、黄瓜、肉切成丁,葱切碎待用。
3 将胡萝卜丁、黄瓜丁、洋葱丁、玉米粒、青豆放沸水锅烫熟待用。
4 将面团切开搓成细条,揪成比骰子略大一点的小疙瘩。(在桌上抹些油再揉面,这样揪出的面疙瘩不会粘在一起)
5 将面疙瘩放入沸水锅,用漏勺轻轻推几下,防止粘连。盖上锅盖煮到面疙瘩漂浮水面,捞出沥干水。
6 炒锅点火入油,将蔬菜丁放入锅中煸炒一下取出。
7 再放入葱花、猪肉炒熟,与蔬菜丁放在一起。
8 锅底留油,放入葱花,酱油,将煮好的面疙瘩和炒好的蔬菜丁、猪肉一起倒入锅中翻炒,加入盐、鸡精、白糖调味出锅。
9 将煮面疙瘩的汤倒入锅中,开锅后将鸡蛋打散倒入锅中,放入少许盐和鸡精,关火。
10 将煮好的汤浇入面疙瘩碗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