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楚史》记载,人们在这天聚集在水畔,举行消灾祛病的仪式。三月三吃地菜(荠菜)煮鸡蛋,可保一年头不痛。
相传在楚地,人们因为风吹雨打,头痛病很常见。三月初三,神农路过云梦泽(今孝感),见乡民头疼难耐,他找来野鸡蛋和地菜,煮给人们充饥。当人们吃了以后,头突然不痛了,“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也延续至今。
最好是提前一天煮,第二天早上吃的时候再煮一下,这样荠菜花的香味才比较浓郁。其次,煮鸡蛋的时候放少许盐,这样鸡蛋不容易破。
【食材】地菜2小把、鸡蛋11个、盐2小勺。
【做法】
1、地菜根部的泥土,用清水浸泡至软后,换水整个洗净。
2、鸡蛋逐个用软布擦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3、地菜在锅中绕成一圈,把鸡蛋小心摆放在中间。
4、加适量清水,漫过鸡蛋5公分。
5、中火煮开后约8分钟左右,可用小勺轻轻敲碎蛋壳。
6、加入2小勺盐,拌匀,煮至沸腾3分钟。用小火煮10分钟即可。
【甜蜜滋味】
地菜也就是“荠菜”,是一种长得翠绿翠绿的,有白白的根须,开着星星点点的小白花的野生植物。据说地菜是一味灵药。民间不仅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着“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在中药里,地菜的药用价值很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为此,我还特意搜索了关于荠菜的医用价值,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所以为了去火、怯风湿和治腰腿疼痛。
中医认为,荠菜味甘、性凉,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有营养专家认为,荠菜煮鸡蛋能否治头痛和祛湿寒,其科学性还有待考证,但从营养学角度来讲,荠菜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和维生素C等,鸡蛋的蛋白质含量也丰富,两者结合在一起,适当食用,于身体是有好处的。
荠菜,别名野荠、地菜、护生草、鸡心菜,为十字花科植物荠菜的带根全草,生长于田野、路边及庭园,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是一味药食同源的传统佳蔬。
荠菜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民间有“三月三(农历),荠菜赛灵丹”、“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由此可见荠菜药用功效。中医认为,荠菜性味甘、凉,入肝、脾、肺经,有清热止血、清肝 明目、利尿消肿之功效。《名医别录》言其“主利肝气,和中”。《千金·食治》言其“杀诸毒,根,主治目涩痛”。《食经》言其“补心脾”。《陆川本草》言其“消肿解毒,治疮疖,赤眼”。药理研究表明,荠菜含有类似麦角样成分,有催产素样作用,其浸膏对动物离体子宫和肠管均有明显收缩功能。荠菜提取物用于高血压的治疗,其疗效优于芦丁,而且无毒性。荠菜还含有荠菜酸,能缩短凝血时间,故又被广泛用于内伤出血、咯血、产后子宫出血、月经过多、便血、尿血、消化道溃疡出血、视网膜出血、牙龈出血等。近年来,荠菜入药,用来治疗胆石症、尿石症、乳糜尿、胃溃疡、痢疾、肠炎、腹泻、呕吐、目赤肿痛、结膜炎、夜盲症、青光眼等,均收到了较好疗效。
时下值品尝荠菜正当时。荠菜食疗方法很多,可炒,可煮,可炖,可作馅,均鲜嫩可口、风味独特。宋代大诗人陆游就对荠菜情有独钟,曾吟诗赞美:“手烹墙阴荠,美若乳下豚。”甚至说自己曾经“春来荠美忽忘归”。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题诗画称赞:“三月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能名。”
继续发我照的花花相片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