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笨古蜀行重要一站----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是走的二王庙的副门进入景区的,因为二王庙的理位置比较高,可以鸟瞰整个景区,这个是站在看台上俯视下边的江水。
景区的地图
由二王庙,进入景区。下山的小路。
回头看看,走过的台阶。
原来“参天大树”是这样子的。
刚才走过的路,这个应该是它的名字。
这个应该叫“行为艺术”吧?可以拍照合影的,是活人哦,嘻嘻!
道边的佛像,不知道是不是出售品。
“猪肉石”果然有那么点意思,哈哈!桌上摆的那个小卡片上写着“请勿触摸,请勿拍照”我后来才发现。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走到上边之后,还是满摇的,我本来想走到桥中间拍摄一下江水的,走上去之后才现,吓的腿软,相机都拿不稳。
过了桥之后,回头看看后边,还真有点后怕。
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下边这个就叫鱼嘴了。
这张正面的,是不是真的很像呢?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这个就是“外江”现在是枯水期。
旁边的卖纪念品的小摊子,好多熊猫呀!
顺着江水流的方向,往前走,江对面,应该是城隍庙。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站在看台上,看对面。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本来想拍摄“李冰石像”给大家看的,但是旁边的牌子上写着,“请勿拍照”也许是对古人的尊敬吧,所以我只能给看下这块介绍的牌子了。
都江堰的特产。
这些是做成的工艺品,价格就不用介绍了,天价,哈哈!
几件古董。
走正门出了景区,门口的一棵古树。
这个就是用来挡水的那个东西,名字忘记了,这只是景区的一个模型而已。
至于“都江堰”的作用,也不必多介绍,这块碑是很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