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土菜源远流长,流传最早最广的是清朝年间的黄贡辣。衡东状元彭俊进京,从家乡带了自产的黄辣椒作礼物进献给皇帝。皇帝吃了开始觉得很辣,过后食欲大开,齿间留香,回味无穷。皇帝大悦,便要彭俊家乡每年进献黄辣椒。黄辣椒从此身价倍增,并改名黄贡椒。黄贡椒原产衡东三樟乡,种植在湘江冲积平原的沙性土壤上。这种土壤最适宜辣椒种植,不仅产量高,辣味足,颜色橙黄,味道独特,皮薄,肉厚,甜脆,特别受爱吃辣椒的衡阳人喜爱。
衡东人讲究席面,叫湘腰席,一桌共八大碗。衡东土菜在湘腰席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增加各乡镇特色,推出三樟黄椒、南湾豆油、草市豆腐、杨桥麸子肉、土匪猪肝、杨梓坪萝卜皮、霞流咸鸭蛋、石滩真塘鱼、大源渡活鱼、石湾脆肚、踏庄土鸡、新塘削骨肉等,形成一系列特色土菜。衡东土菜口味独特、香色俱佳、美味可口、誉满三湘、蜚声湖广,以辣、鲜、美、便为特色。
衡东土菜最著名的是衡东头碗,俗称七层楼,又名怀素佛塔,在衡东喜宴上出头碗,即湘腰席八大碗中第一道出场菜。头碗集炖、煮、溜、蒸、炒等多种烹饪方法于一体,这道菜功夫在初加工上,要炖猪脚、烫蛋皮、剁碎肉,做成橄榄丸、蛋包丸、滑肉,是体现席宴档次,展示厨师手艺高低的品牌。
衡山八景的晓霞晴岚,晓霞峰上狮子岩,峰下海月寺,南端有二童攻书山,即唐玄藏法师门人、千卷佛经译者、草书大家怀素舍利塔故址,乾隆五十二年(1787),时任衡山知县徐锦在怀素佛塔旧墓上建起崇文塔,衡东人们为了纪念草书大家怀素和尚,特做一道素菜,即七层楼。南来北往的僧侣和香客从衡阳去衡山烧香,第一站是衡阳市的回雁峰,到衡东,只能吃素,遇到大喜宴,也要吃素,所以头碗吃七层佛塔,表示对僧侣和香客的尊重,更是衡东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衡东头碗就像是大杂烩,有猪脚、整蛋、剁碎肉、橄榄丸、蛋包丸、滑肉等,每层的食物份量根据一桌的人数决定,层次分别是黑木耳、鱼肉丸、蛋饺、粉蒸肉、鹌鹑蛋、红薯、大枣,在碗里一层层的摆起来,吃的时候一层层的吃完,吃完一层就是另外一种食品,是件非常有趣的事。
衡东头碗还与晚清湘军名将彭玉麟有关,彭玉麟发迹后,待客的招牌菜就是衡东头碗。彭玉麟对衡东头碗进行了改造,增加腰花、锅烧丸、黄雀肉、鱼丸、蛋卷等,称玉麟香腰、宝塔香腰、管堆子香腰,形如宝塔,寓意步步登高。改造后的衡东头碗传入民间,成为衡阳酒席中定型的头碗菜品,也是民间结婚、生子、祝寿、逢年过节团圆饭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其实头碗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造,也可顶上加盖其他菜肴,盖海参称海参香腰,盖干贝称瑶柱香腰,盖肉片、猪肝、猪心等即普通宝塔香腰。垫底亦可因人、因时、因物质条件而异。其特点是造型美观,色彩艳丽,咸甜鲜香,味美可口。
1979年编写的《中国菜谱》收入此菜,衡阳民间,宴请有无头碗不成席之说。农村大多以饭豆、红枣垫底,上面顺次加入圆蛋、黄雀肉、鱼丸,再以腰花、海参封顶。
主料:
肉丸子8个,做法见:[经典衡东菜]《手工肉丸》---橄榄小丸子
五花肉200克,猪脚200克,干红枣50克,红薯丸子10个,鹌鹑蛋250克。
配料:
火腿肠30克,姜片10克,葱5克,水发香菇25克。
调料:
红薯淀粉130克,八角粉1克,胡椒粉1克,盐4克,味精2克,米酒25克,肉清汤600克,菜油80克。
制法:
1、红薯丸子放入口径20cm的大碗内垫底,围成一圈。
2、在红薯丸子中间放入洗净的干红枣。
3、猪脚烙毛洗净,剁2×2cm块,焯水、炒锅下油40克,将猪脚炒干水份,下盐2克,米酒15克,姜5克略炒、淋清汤400克,煮沸转小火焖至汤白,连汤和猪脚倒在红枣上。
4、将五花肉洗净切小片入碗,下盐1克,八角粉1克,米酒10克抓匀,另碗放红薯粉130克,清水适量调成稠稀饭状淋上腌制的肉片,放抹油的菜盘中上笼蒸熟,俗称滑肉。
5、将滑肉围着猪脚摆好。橄榄肉丸8个,成放射状摆滑肉上。
6、鹌鹑蛋洗净煮熟剥壳,下去七成热油锅中炸成金黄色捞出,间隔排放在肉丸子之间。
7、入笼蒸40分钟取出。
8、火腿、姜切小菱形片,香菇片成薄片,葱切小段。
炒锅置火上放油35克,下火腿、姜、香菇爆炒,放盐1克,兑入肉清汤200克煮沸,接放味精1克,胡椒粉1克,葱段炒均匀出锅倒在蒸好的头碗上。
过年啦!!!长年在外漂泊的游子回家过年,吃到的第一道菜是家乡才有的衡东头碗,会感觉特别亲切。 祝大家顺利回家!团团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