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过节成了一种负担。小时候怎么也吃不够的节日食品,一到过节,想着就胃抽抽。粽子吃了许多,最喜欢的,还是自家红豆腊肉粽的味道。还没到过节呢,咱妈就包过了,趁我不在家的时候。没赶上包,就赶上吃了。哎,你怎么不等我回来包呢?眼瞅着咱妈包的粽子差不多被干掉了,到端午那天,怎么也得要有粽子啊。咱再包点儿?不要弄多了,街上卖的一把粽叶最少是多少张?20张?那就买20张嘛,我包几个我的新花样就是了。没想到,家里先后收到两拨别人家包的粽子。得,妈您别包了,已经这么些粽子了。我包几个新花样过过瘾就是了。粽叶也不用买,就把咱家种的那几张摘来用了。粽子是包了,可家里紧跟着又收到两盒礼品粽。哎。。。粽子,粽子,满天飞。。。。

原料:糯米190克,红豆50克,薏米50克,综合麦片1大把,腊肉适量,盐少许,干橘皮一小块。

先说说粽叶吧。前几天看到有说包粽子最好是苇叶,因为有一股独特的清香。一时没忍住就跟人辩上了。一方一俗,各地因地制宜,就近取材,要都用苇叶,大山里的人该要郁闷死了。要说苇叶有一种独特的清香,那别的叶子就不是独特的么?此一种属较之他一种属都是独特的,苇叶的清香独特,竹叶的清香就不独特么?各地的粽叶有不同,我见过苇叶的,竹叶的,还有我叫不上名字的叶子。此地用的粽叶,我一直不知道它的学名。此物山上有,家有好事者在人迹不到的地方种了一株。去年太少,只有3、5片叶子,今年在旁边又长了一株出来。我只包几个粽子,足够了。先摘6张,不够再摘。委托咱妈洗洗干净,下班回来好用。捆粽子的绳也是一种棕榈叶,记忆中好像可以用来做蒲扇,不过那种蒲扇如今好像没见到了。这么一小把是咱妈上次用剩的,这一次也用不了那么多,撕几根就行了。
粽叶各地有不同,而粽子的主料基本上都是糯米。去年玩过一次大黄米的粽子,今年懒得整大跨度的了,还是用糯米吧。190克,用清水浸泡1天。190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不过是咱家那一小包刚好剩下这么点而已。泡的时候加了点干橘皮,因为糯米粘滞难消,而橘皮有理气健胃,消积导滞的作用。
泡发好的米,捞出沥干水分,备用
红豆和薏米也提前浸泡一天,泡发的红豆加适量水煮至膨胀,捞出沥干。将红豆预先煮一遍主要是为了避免煮粽子的时候煮不烂
综合麦片不需要提前泡多久,只在拌馅之前用水略泡,让它吸点水就行了。其实在回家之前,我还一直在腊肉与红枣之间纠结。结果回家一看,咱妈早已经把腊肉切好,放在案台上了。这下就没什么可纠结的了,直接把预备好的原料倒在一起,拌和均匀,再略加少许盐,拌匀。
几个粽子而已,我自己一个人搞定,不要你们帮忙。咱妈看咱一手握着粽叶,一手拿着手机找距离:“要我帮你拍不嘛?就是不晓得拍得好不。”“不用!我自己全程自拍!”
先把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筒,咱妈总说咱包粽子的方向是反的。那有什么关系,我这样顺手嘛,你不顺手我顺手,最后包出粽子就成。装入米料,把叶子折过来盖上,将两边缘对折,再折向一边——又折反了,是不?不过我感到很顺手。从第一次包粽子起,我就是这样包的,虽然每次咱妈都会说我反了,不过咱得心应手就行呗
换一个方向看看这粽叶是怎么折的。然后用绳捆紧——这张图我特佩服自己:用牙咬着绳子的一端,一手拽紧绳子的另一头,空出一只手来,把手机举到头后侧,完全盲拍,也能拍成这样!粽子捆好了,一个个全包好
锅中倒清水,放入粽子,大火煮1小时,捞出。
红豆腊肉粽一直是咱家永不厌倦的经典。我喜欢豆子多多的,不要那么多糯米。打小咱爸妈就说,粽子包得好的,那尖尖上是一颗米或一粒豆。这个是我喜欢的尖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