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在正在经历着历史的裂变,它容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无论是建筑格局还是人文的格局,北京都在经历着历史的变迁,它越来越快的步伐,有时让人喘不过气来,到处的高楼和玻璃幕墙,时时让人觉的压抑,这还是我爱的那个北京吗?还是那个会让我心存惦念的地方吗?
儿时的北京是以人为的建筑,与悠久的时间淀积下来的内蕴向世人展示着的。那纯正的浓浓的北京的京腔,那京式的幽默与热情。那清晨时热闹的四合院,在夜里却安静的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果子巷飘香的水果,陶然亭的静谧,琉璃厂的东方建筑的色彩,故宫的伟大壮丽,北海的晴雪,都是深深印在心里的。
小时候,家住南城永定门,门前有著名的永定河。河上有一座桥,直通对岸,那时候爷爷常告诫说,不要过河,对岸人少很危险的。所以,过河去对岸都是爷爷在夏日的晚上乘凉时,带着我们兄妹几个人一起去。在那个桥上,有一家福食店,是我们几个孩子最爱去的,因为那有我们至爱的北冰洋的冰激淋,是一个小纸碗装着,我们都叫它小碗。每每爷爷都会买几个给我们吃,我们就会变得兴高采烈的。
那时我家住在筒子楼里,人多房少是普遍的现象。其实我很羡慕住四合院平房的小朋友,不过据说我刚出生时,我家是住在大栅栏的四合院里的。记忆里,我们的当时有一些美食,虽然随着时间的变迁,却还是在回忆里飘着不散的香气。
北京春天的美食
北京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但另一方面相对来说,北京的春天和秋天又是极其短暂的,有时候你在猝不提防的时候季节已经过去了,而你却没有充分的享受,这就是北京季节的特点。
其实北京的春天相对来说没有什么很有代表性的美食。有时候我们把它分成不同的季节,只是因为它是按人们的好恶来分的,以人的心情来区别。
既然春天没有什么特别记忆的食物,那就来说一下春天的印象吧。
那时候牛奶很少,不是每年都能喝的。但是一般有小孩的家里都是必须喝的,记得我家旁边有一个刚出生的小孩,那时我家住5号,他们家住6号。春天的时候天还很冷,大家都是烧的煤的炉子,6号的奶奶每天早上在她家的煤炉子上给小朋友热牛奶喝,那个味道不但飘香整个楼道,还在整座楼里飘香。其实现在随着知识的丰富,知道了牛奶是不应该开锅热着喝的,而是温着喝。当时的那个小朋友,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子,其实可怜的你当年没有喝到多少营养的。
在那个楼区的门口,有一家早点铺,那时候都是国营的。一大早,他们就支着锅炸油条做豆浆,整个楼群里都是这样的味道,还有大家早上熙熙攘攘买早点的景象。
在我的印象里,这就是北京的春天,牛奶的香味,配合着油条豆浆的味道,北京人开启了一天的生活。有早春淡淡的凉意,有人们欣欣向荣的生活的场景,有自行车铃铃的声响。这种混合的味道也变成了北京春天美食的象征。
北京夏天的美食
北京的夏天是绿树荫荫的,知了不知疲倦的叫着,树下摇着蒲扇卖瓜的人,光着膀子,一边喊着嘴里一边吃着西瓜。那是裙角飞扬的时刻。
北京的夏天好吃的东西真的不少。
因为家在永定门,所以离陶然亭很近。家长会带着去玩,自己也会与小伙伴着偷偷的跑去玩。其实那时的陶然亭应该是很小的,有亭子,有水,有荷花,还有一些极其简易的游乐设施,但是那已经是我们的天堂了。
后来见了许多的大的园林公园,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陶然亭那么有名。再稍大后,才知道原来它只是一座坟,而且以前北京有山有水的地方比较少。但是据说最早那只是土丘。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是这个亭子名称的来历,也为它增加了一些浪漫色彩。
为什么要这样介绍陶然亭呢,主要原因是因为那有我们最爱的美食呀。
在那个奶油小豆冰棍的年代,只有陶然亭有诱人的奶油雪糕。那是我们认为真正的奶油雪糕的,黄黄的,比奶油小豆长一些,一股浓浓的奶油味。它是比奶油冰棍高级的东西。奶油冰棍就象现在的老冰棒一样,是淡淡的小清新的感觉,丝丝的甜入心里。但是奶油雪糕,是浓浓的,挡不住的诱惑。看场露天电影,吃着浓浓的奶油雪糕,真幸福。我那时候很小,后来上学后听有些同学说,他们也很喜欢那种奶油雪糕,有时特意让爸妈带着从别的城区过来吃呢。
另一样美食就是酸梅汤了,在知了叫的你恹恹的午后,一觉醒来,来一碗冰镇的酸梅汤,那个感觉真是舒畅,一下凉到了心底。冰糖多多的,酸梅酸酸的,于是就有了那个美妙的酸甜味。在桶里放上一些冰块一冰,真是美妙。其实这个酸梅汤很好喝的,对身体又好,却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人们偏偏爱喝可乐。
后来在东城上的高中,那会夏天的美食就更多了,接触的多了也。因为离家远,所以家里会给一点零花钱。因为离隆福寺比较近,所以下午下课早的话,就坐车去那玩。隆福寺里除了电影院多,就是那个旧书店是我的最爱,在那个地方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文籍,虽然那时还不太懂,但是就是喜欢看。没钱不买,在那一站一下午翻看着。
隆福寺的是有名的小吃一条街,我和好友最爱的是那的灌肠,那时候不知道它是什么做的。灌肠薄薄的,拿牙签扎着,配上蒜汁那味道真是太美味了。那家老店也经常店满如云,想找到一个位子坐,那是要手疾眼快的抢的。好多从远处赶来就为这一口的人们,不但吃,吃完后还要买上一根,回家自己做。
一路走一路吃,烤鱿鱼,烤香肠,小蛋糕,从街头吃到街尾。渴了就来一瓶北冰洋,那个味道,那个汽顶的肚子满满的,我们吃的肚儿圆的心满意足。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还是很爱北冰洋,只是觉的喝那个汽水很满足,那时候好象也有一种日本汽水,是白色的,瓶子很吸引,上边有红色的日本字,我们给它叫日本汽水。我现在想那大概是七喜或雪碧之类的前身吧。
有一次,下课后我和好友去东华门那玩还是看电影,不记得了。只是记得当时天好热,我们买了话梅,和汽水。天太热了,我们喝了一瓶又一瓶,最后两人没钱了,好不容易凑到5毛钱,买了一瓶喝,忘了告诉大家了,那会北冰洋是5毛一瓶。
这些就是我夏天的美食,随着秋风和蛐蛐的叫声,不知不觉就是秋。
北京秋天的美食
我一直认为北京的秋天是很美的,香山的红叶,落满一地的三里河的黄色的叶子,有丝丝落寞,那阳光,那只有属于秋天的温冷的风,我总感觉有一种病态的美。那种美是浑然天成的溶入城市的,也是细无声的落入心底的。
秋天的时候做为中学生的年代,我常常去故宫义务劳动。因为学校离天安门很近,所以故宫是我们的合作单位。可能很多人会羡慕,那时候我进故宫是不花钱的。我们经常去那打扫卫生,还要捡一些末开放的馆的碎石烂瓦,其实那时候对故宫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觉的每周必去打扫让我们很不开心。
那时候我们去故宫时,珍妃馆还不对外开放,我们去珍妃馆打扫卫生。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秋天呢,宫殿外边是阳光高照,西下的夕阳,穿过金紫色的光线,照在寂无人声的宫殿的红墙绿瓦上,照着这几千年的历史。珍妃馆里却是黑黑的树木遮住了天,一进门就感觉到是我们的到来打破了她的肃静,其实好多印象都是后来回想,但是当时却有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象。
那就是乌鸦,其实以前北京的生态环境好,每天早上去上学都会听到乌鸦叫,天安门一带尤其是。我们一进门,只听呼啦一声,飞起一片乌鸦,吓坏一众女生。它们就栖息在角楼的飞角上,一有人来就惊飞一片。后来长大才知道原来以前的文人也有描述过,叫它们寒鸦,其实真的很贴切。
虽然说北京的秋天有着各种不同的美,但是北京秋天却好象确实没有什么美食可以说,实在要说的话,那就说说北京的酱菜吧。
那会北京一到秋天新鲜的菜就开始越来越少了,人们开始买酱菜吃。北京的酱菜品种挺多的,有甜辣丝,有甜酱萝卜,有螺蛳转吧好象叫,八宝菜,酱黄瓜,酱白菜。北京的酱菜口偏甜,不是很咸,所以我很爱吃。后来吃过许多地方的酱菜,感觉很咸,吃不习惯。
人们常常清粥配上小菜,或酱黄瓜炒鸡丁什么的。
因为秋天冷清,所以美食也冷清。
北京冬天的美食
到了冬天,人们已经从秋天过渡过来了,所以冬天的美食都是想着就暖和的吃食。
可能远处闻名的要算豆汁了,那酸馊的味道,好象只有老人们喜欢喝,喝着豆汁,吃着辣咸菜,吸溜吸溜的。侃着大山,聊着国家大事,一伙老哥们聚一起。但是外地来的朋友和年轻的朋友们就不要尝试了,那个味道,实在勉强不得呀。
炒肝也是冬天的一景,一大群人排队,只为了吃这一口。里边有肝,肠子,还有很是粘稠的说是汤不如说是面糊吧。加上一小笼包子,那个冬天真的变得暖和起来了。
卤煮也是北京很有名的小吃,热热的,也很适合冬天吃,肠子,肚子,豆腐,肝,一块熬。配上火烧,那叫一个绝配。好的卤煮一定没有腥腻味。在冬天的大棚里,低着头吃。不过现在感觉这个东西最好少吃了,因为是内脏的东西,而且因为现在的猪的饲养程序,如果猪吃的好多不好的饲料,那些毒素会存在内脏里,所以,现在还是少吃为妙了。
冰糖葫芦,大白菜。北京冬天的冬储大白菜也是一景。其实它不算是美食,只是食而已。但是那会也是只能吃这个,配上豆腐熬一锅,冬天也被蒸汽蒸走了。冰糖葫芦是因为冬天马上要到年根了,冰糖葫芦的小贩就多了起来,大大的一串,沾满冰糖。冰糖咬在嘴里,真的很甜。
那些年代那些美食,渐行渐远。我最爱的隆福寺有了北京的第一家肯德基,当时10几块钱一个汉堡,好贵呀,只有节假日才有可能吃上。我第一次吃还是好友工作后请我吃的,当时我还在上大学,具体吃了多少钱不记得了,只是觉的好贵。
后来东单的小邮局也被麦当劳取代了,自此洋快餐进入了北京。北京的传统美食也受到了冲击。然后呼啦啦,北京有了各地的美食。呼啦啦我们没有适应的时候北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格局时代。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管春夏秋冬都有应季的菜,不管什么时间都可以吃到不同季节的美食,甚至全国,全世界的美食。选择多了,可我却偏偏怀念那单调年代的单调的美食。
有一些传统的东西大家也希望能传承下去,不是因为时代变了,我们就该丢弃什么,也许我们今天丢弃的,明天要用大量的损失去挽回。
如此的北京怎么能不爱,如此的北京怎么能不惦念。我们彼此都见证着彼此,彼此融入着彼此。你也留下了我的许多印迹,我也在你的怀抱中成长。你的春夏秋冬我来记录,你的美食我留在了舌尖和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