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搜索

圆梦西藏、尼泊尔和印度之旅之十六(2013.5.2)

李李小酒窝 发布于 2013/6/30 15:23


小昭寺门票20元,约商后10元门票。小昭寺街道窄,门口乞丐较多。

小昭寺位于大昭寺北面约500米处,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萨名胜之一。通常与大昭寺连称“拉萨二昭”而驰名于世。小昭寺始建于唐代,与大昭寺同期建成,7世纪中叶由文成公主督饬藏汉族工匠建造。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为佛陀12岁时之等身像,是文成公主由长安携带进藏,成为西藏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后移至大昭寺,又将公主携带的另一个尊佛移至小昭寺。 小昭寺又名上密院,藏语叫“居堆巴扎仓”,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最高学府之一。寺庙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城的东北部,八廓街北约500米处。

偷拍到的喇嘛

小昭寺里的祈福酥油灯。我好奇地在门口看了一下,差点被热浪掀翻。太热了,成百上千展酥油灯在斗室里吞吐红舌,好热啊,烤的人脸火辣辣的,瞬间口干舌燥。

大昭寺门票85元。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
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佛像。之后寺院经历代扩建占地25100余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大昭寺因供奉有释迦牟尼等身像而在西藏众多寺庙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多数西藏人一生都会为能够前往拉萨朝圣,为佛主添一勺酥油而不辞辛劳。大昭寺的寺院结构不如我想象的那么高大宏伟,也不像内地的寺院布局规整,但有几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对西藏人民发自内心深处对佛的虔诚充满敬意,与汉族的浮躁和功利相比,我更喜欢西藏人。

关于大昭寺内的佛像,有金城公主调换佛像的传说。但是金城公主调换佛像这事实际上是曲解了吐蕃资料里部分吐蕃书的记载后得出的故事。
根据那些吐蕃书的记载,文成公主为了镇伏“恶道之门”,将觉阿佛像(即十二岁身量之释迦佛像、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觉阿释迦像)留在绕木齐(热模切,惹冒切),然后在绕木齐建小昭寺(热模切神殿,惹冒切寺)。“此处尚有恶道之门,绕木齐下有龙神宫殿,当迎觉阿像安住于此,即能镇伏”“文成精于星算风水之术,审观藏土地形,乃女岩魔仰卧之状。心知若能迎觉阿佛像供龙宫顶,则可镇压之。遂即就其处,暂置佛像,四方竖立四柱……供养释迦佛”“文成公主亦从内地招来精工巧匠,修建热模切神殿”……吐蕃为了防止唐军夺走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而将其藏在大昭寺,以泥封住,并绘文殊像,“此后又盛传唐军入藏,急将觉阿释迦像迎至神变寺,藏于南镜门内,以泥封门,别绘一文殊像以掩之”“未儿,唐军果至,纵火烧布达拉宫,未能将觉阿佛像迎走,乃将不动佛像运至半日程地。”“彼传闻唐军将抵吐蕃,乃将十二岁身量之释迦佛像置于大昭寺南镜门,门上涂以灰泥、并绘文殊菩萨佛像”……为了防止唐军夺走佛像,藏起了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却不藏起不动金刚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导致唐军“将不动佛像运至半日程地”……由此观之,吐蕃人更看重文成公主带去的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后来金城公主在大昭寺找出了十二岁身量之释迦佛像(即觉阿像),供奉于净香室(大昭寺的一部分)……“至神变殿,方知觉阿像暗藏于南镜门,乃将门开启,映出觉阿像,安置于殿后净香室中心……”

文成公主将觉阿佛像(即十二岁身量之释迦佛像、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觉阿释迦像)留在绕木齐,然后在绕木齐建小昭寺,吐蕃人为了防止觉阿佛像被抢走,而将觉阿佛像转移并隐藏到了大昭寺,后来金城公主取出觉阿佛像、供奉在大昭寺。并没有金城公主将觉阿佛像转移到大昭寺,也没有金城公主将不动金刚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转移到小昭寺,反而有吐蕃人将觉阿佛像转移到大昭寺,吐蕃人为了防止觉阿佛像被夺走而将其藏起,却不藏起不动佛像导致别人“将不动佛像运至半日程地”,别人差点儿夺走不动佛像,由此可见,吐蕃人更看重文成公主带去的觉阿佛像。
即使当时调换佛像这事真实存在的话,也非金城公主所为。将觉阿佛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转移到大昭寺这事即使真实存在,也不是金城公主所为。而将不动金刚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转移到小昭寺这事即使真实存在,也不是金城公主所为。
 (柱间史甚至记载,是文成公主嘱咐、令吐蕃人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即觉阿佛像)藏在大昭寺并画上文殊菩萨画像,以防止汉人夺走佛像……)
讨论一下调换佛像(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八岁等身像)这事是否存在:实际上,调换佛像这事来源于部分吐蕃书中奇幻荒谬情节过多的章节。根据那些章节的记载,调换佛像这事是发生在公元7世纪中后期,是为了防止唐军夺走佛像。但是根据其他奇幻荒谬情节较少的史料记载,公元7世纪中后期,唐军与吐蕃军的大战多发生在乌海、青海湖附近以及西域,并未接近拉萨,并未严重到要隐藏佛像调换佛像以防止被唐军夺走的程度。而且调换佛像这事来源于部分吐蕃书中奇幻荒谬情节过多的章节,与调换佛像记载在一起的有很多虚构的、错误的内容。实际上,当时并未发生调换佛像这事。
综上所述,将文成公主带去的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换到大昭寺这事是虚构的。觉阿释迦像(即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被文成公主带到吐蕃后,就被安置于大昭寺。
大昭寺建造时曾以山羊驮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为“羊土神变寺”。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也有观点认为早在9世纪时已改称大昭寺。清朝时,大昭寺曾被称为“伊克昭庙”。
大昭寺历史上曾遭受两次灾难。公元7世纪后期,由信奉原始宗教苯教的贵族大臣发起的第一次禁佛运动,以及公元9世纪中期,由朗达玛发起的第二次禁佛运动,使大昭寺或沦为屠宰场,或遭到封闭,而释迦牟尼像两次被埋于地下。


大昭寺里的很多器物,那可是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由此可以领教西藏人的虔诚;其次,在大昭寺里每一个前来朝拜的藏人,都非常自觉地排队敬香,添酥油灯。在西藏随喜功德是百分百的量力而行和自愿,从始至终,没有一个宗教人士提醒你要捐款,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钱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一毛到一百元,真正的随缘。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在这里还可以自己找零。如果你手上的钱是十元的,而你只想捐一元,你可以把十元放在桌上,然后自己拿走九元,没有任何人在旁边盯着你。我看到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太太,放了一张一元的纸币,然后又数了九张一毛的纸币离开。仅为这,我对西藏人的印象超好。
 

上面的装饰可都是真金啊! 


对面就是雄伟的布达拉宫

旅途中,曾经听到这样一段对话。

 

“那些人,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的,把省下来的钱全进贡给了寺院。”

“那你说,他们是真的虔诚呢?还是很愚昧呢?”

“你说他们虔诚也是,你说他们愚昧也是。”

“为什么呢?”

“对于受和我们一样教育的人来说,他们也许是愚昧的,但对他们来说,那就是虔诚。”

“......”


 

西方世界有一种说法,他们说中国人是很可怕的,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

对于这种说法,我很想反驳,但只觉得心虚气短,好像想不出什么有力量的理由来。


 

还听到过这样几句对话。

 

“你看伊拉克、阿富汗的那些人,动不动就来个人体炸弹,号称是为了信仰,也不看看是好是赖。”

“不分好赖,全信,那才是叫信仰呢!”


 

信仰是啥?

有信仰就一定比没信仰好吗?

有信仰就一定会幸福吗?

 

这些问题我一直想不明白,但我知道,不管有无信仰,人,必须有一颗懂得敬畏的心。

不知敬畏的世界是可怕的。

 

大昭寺门口,藏民为我佩戴漂亮的耳环呢。

八廓街上的小商品




下午1点20分预约参观布达拉宫,因为是节日所以门票200元,平时100元门票。

游客拾级而上,前往参观宏伟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自治区省会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上,13层宫殿建筑,高110米,海拔3750米以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全建筑倚叠砌,蜿蜒至山顶,占地10万多平方米,人们在数十里之外就可以远眺其雄姿,同时,它也是拉萨的重要标志。
 


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即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唐卡的品种和质地多种多样,但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另外也有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织物唐卡,有的还在纷的花纹上,将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唐卡绘画艺术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唐卡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到了布达拉宫,你才觉得黄金是那么的不值钱。据导游介绍,一个布达拉宫里面的黄金珠宝可以建设两个上海这样的城市。


布达拉宫被称为“世界屋脊明珠”,它是拉萨乃至青藏高原的标志,也是西藏曾经的政权中心。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里,收藏着极为丰富的文物和工艺品,同时也珍存着独一无二的雪域文化遗产。它的宫殿布局、土木工程、金属冶炼、绘画、雕刻等方面均闻名于世,体现了以藏族为主,汉、蒙、满各族能工巧匠高超技艺和藏族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布达拉宫于1994年12月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远眺拉萨城市风貌

遇见一对小情侣

布达拉宫门口的藏民




晚上入住美丽华商务宾馆。

下一篇

李李小酒窝的日志

美食天下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