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出发,从亚东至江孜至日喀则。
过了神女峰,就是海拔4360米,以 “世界最高镇”而著称的帕里镇。穿过极少行人的街道,是一片具有高原特色的山水草原、白色的羊群。这里,距亚东县城还有50公里。过了帕里,汽车在公路上大有俯冲之势,一路下行,转眼一片新绿。在公路和山脚之间的平坝上,一个村庄呈现在眼前,围绕着村庄周围,一块块边角整齐的嫩黄色的油菜花田,镶嵌在翠绿的庄稼地里,一派江南春光。还滴着小雨,下车拍照后继续前行,继续向下。这里的植物分带特别明显,针叶林,针、阔混叶林,阔叶林,郁郁葱葱。
帕拉庄园是西藏大贵族帕拉家族的主庄园,全称帕觉拉康,位于江孜县城西南约4公里的班觉伦布村,是目前西藏唯一保存完整的旧西藏三大领主贵族庄园。 1994年,西藏将帕拉庄园列为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为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建筑和财物基本保持原貌。帕拉庄园是旧西藏贵族和农奴两种不同阶层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旧西藏社会的缩影;也是考证旧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场所。
帕拉家族是一个有400多年历史的古老家族。据考证,帕拉家族的祖先是藏堆王(1618)从年楚河上游强旺地方一座寺院中抽到不丹管理普拉康寺的喇嘛,后来成为不丹一个部落的酋长。再后,因不丹内乱迁到西藏,因率五百户丁返藏有功受封江孜重孜沙鲁地方作为薪俸。帕拉家族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并步入西藏大贵族行列。到十九世纪末,帕拉家族发展到帕拉家族在江孜县、拉萨、白朗县、亚东县、山南等地区拥有37座庄园、1.5万余亩土地、12个牧场、14000余头(只)牲畜、3000多名农奴,成为西藏十二大贵族之一。
在西藏地方政府中,帕拉家族担任孜本、代本、卓尼钦姆,直至噶伦的人丁不少。在家族兴衰史中,先后有5人担任过西藏地方政府的噶伦,总管西藏行政事务。在政教合一的旧西藏,帕拉家族有着很大影响。
帕拉庄园原建于江孜江嘎村,1904年,英国侵略军烧毁了原在江孜县城附近江嘎村的帕拉家族主庄园。1937年抗英战争结束后,帕拉庄园重建于江孜城西南年楚河的另一侧,即目前距离江孜4公里的班觉伦布村。 帕拉庄园颇为壮观,现存房屋57间,面积5357.5平方米,主体楼高三层,建筑配套完整,装修考究,设有经堂、日光室、会客厅(上接待室)、卧室,还有玩麻将的专用大厅。房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经堂陈设考究,经书、佛龛保存完好。经堂是帕拉庄主念经或举行法事活动的地方,堂内雕刻、绘画、摆设等多为内地样式,可见中原文化对其有着较大的影响。卧室中,金银玉器琳琅满目;还有帕拉贵族当年遗留下来的名贵食品、餐具、进口酒、进口白醋、珍贵裘皮服饰,极尽奢华之能事,生动再现帕拉家族当年的豪华生活场景。
此外,帕拉庄园内还有酿酒坊、磨坊、农奴大灶等。庄园酿酒坊酿制的青稞酒大部分自用,少部分出售或它用。帕拉庄园的磨坊可分为水磨和人工磨,主要加工糌粑和藏面,所加工的糌粑分为三等:一等庄主食用,二等亲信佣人食用,三等农奴和牲口食用。帕拉庄园的农奴大灶,主要为农奴做饭,据说,早晚各一顿,早上糌粑,晚上吐巴,无肉无菜,十分清淡。
主体大楼楼道中,陈列着皮鞭、脚镣等刑具,这些都是旧西藏贵族压迫和统治农奴的工具。为了惩罚农奴,帕拉庄园设有各种刑具,如站笼、镣铐、鞭子、牛皮筒等,刑罚有鞭笞、掌嘴、割鼻、断足等,手段极为残酷。庄园中还保存着旧时的监狱,这是西藏贵族统治农奴的工具。
帕拉庄园多花树水石和家禽畜类,整体布局类似园林,平时非常安静。 庄园对面,有一座农奴院,叫帕拉朗生院。朗生就是家奴,这些家奴是从帕拉所属各地庄园和属民中抢征过来的,他们在庄园内担任马夫、炊事员、侍卫,从事织氆氇、织卡垫、酿酒、纺线、裁缝等繁重的劳务。庄主根据不同的工种确定每个家奴的薪水,有的每年只有24甲克(1甲克相当于24斤)粮食,有的仅有16甲克粮食,有的每天只有一勺糌粑,靠这些薪水养活全家人。
据介绍,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下,生产力水平低下(平均亩产约90斤左右),广大农奴不仅没有自己的土地,还要承担相当重的无偿劳役,缴纳数十种实物或货币租。广大农奴过着苟延残喘的生活,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朗生更是如此。位于班觉伦布庄园的班觉伦布村,那时有131人,其中20%是庄园的朗生,该庄园的朗生与旧西藏其他地方的朗生一样,没有生产资料,没有教育、文化权力,受庄园主绝对支配,丝毫无人身权,被视作会说话的工具。朗生的子女亦为朗生,无论什么原因,一旦沦为朗生,不仅自己,连子孙后代也永远无出头之日,受到庄园的残酷剥削和人身摧残。
在这座仅有150.66平方米使用面积的院子里,解放前夕共住有14户人家、60多名奴隶。最大的房间有14.58平方米,最小的仅有4.05平方米,平均每个农奴只有2.5平方米,而帕拉庄主两口人占有建筑面积为5357.55平方米的82间房屋。
农奴们祖祖辈辈住在这些低矮的只有几平方米的房屋内,当时一户最多的达7口人,因人多房屋小,除了冬季寒冷季节外,大多数时间晚上只能睡在露天的院内。
至今保持原貌的朗生院,一间间拥挤、低矮、阴暗、形同牢笼的房间,与庄园贵族的豪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些农奴的房间内,除了极简陋的生活用具外,一无所有,据说,农奴年老失去劳动能力后,还会被庄主一脚踢开,过着更为困苦的生活。
其中有间是一名叫加布的农奴一家人的房屋,加布的母亲米玛片多从小开始在帕拉庄园内任纺毛线工,年薪只有16甲克粮;加布的父亲拉贵是帕拉庄园的“多多”(“多多”是强劳力或打手),后替帕拉去当藏兵;加布还有个兄弟叫罗杰,解放前,全家两代4口人就住在这间只有11.35平方米的房间内。
据介绍,现在的加布一家,共有23亩土地、6头奶牛、1匹马、20只羊、2辆自行车、1部马车、1台拖拉机、1部电视机,并盖了面积为460平方米的新房,一家子吃、住、用,全不愁,翻身农奴的日子真是不错呢。
随意走进一屋,外面的阳光直射头顶,这儿却低矮黑暗冰冷忧郁,总感觉有一种气质始终沉淀其中,淤积而不得排泄。低矮的门,一尺见方的窗,房间大约有10平方米左右。看到架起的一眼小土灶,旁边就有睡觉用的土炕。梁上的横木被熏得乌黑,或许这就是农奴们苦难生活的色彩!我们没有看到更多,很多展品因为维修而收藏起来。
管家住的地方
帕拉庄园主帕拉旺久,1959年参与叛乱并外逃
帕拉家族是一个有400多年历史的古老家族。导游介绍达赖喇嘛也在其中,你认得出来吗?
庄园里陈列着用过的和没有用过的生活用品。
会客厅(上接待室)
帕拉夫人的卧室。
我非常对主人帕拉旺久的家庭感兴趣,在西藏,婚姻一般都是靠父母指定,夫妻之间结婚后很少有离婚的可能。上世纪30年代,帕拉旺久从拉萨回到江孜,将庄园从江嘎迁到班久伦布村。在父母指定下与体验是贵族出生的妻子结了婚,但是这个太太不争气,没有给他生下孩子,所以夫妻感情并不好。
在这种情况下,庄园主帕拉旺久便爱上了一个女农奴拉珍,这个拉珍是帕拉庄园的酿酒师。当时拉珍已经为庄主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但是他们即使有了孩子,也不可能结婚,也更不可能给拉珍一个真正的名分。
据说庄主帕拉帕拉旺久曾经在庄园外专门为拉珍和他们的3个孩子盖了房子。虽然这些孩子不可能享有贵族的待遇,但当时还是可以和亲生父亲一起生活。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几个孩子仍然是奴隶身份,虽然身份认定不知道有什么特别含义,但是至少在生活上肯定不同于奴隶,也肯定不同于普通百姓。
后来在庄园主帕拉旺久的安排下,拉珍与庄园的管家结婚,后来又为管家生了4个孩子,也就是说,这个农奴拉珍一共生了7个孩子。为庄园主帕拉旺久生了三个,为后来的丈夫管家生了四个孩子。现在庄园主的三个孩子还在,一个在美国,其他都在国内,一个叫罗布次仁就在这个村子里。管家的四个孩子有一个去世,其他也都在国内。有两个孩子这个村子里生活。
帕拉夫人解放后并没有离开江孜,后来是江孜县政协委员,前几年才去世。
休闲娱乐室
看这墙上的钟表,就知道主人留过洋。
庄园门口的藏民小朋友
扎什伦布寺80元门票,商议后40元 门票。
扎什伦布寺是中国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寺院。位于西藏日喀则的尼色日山下。明正统十二年(1447)宗喀巴弟子根敦主兴建。后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加以扩建。寺中错钦大殿可容2000人诵经,殿中有释迦牟尼像,两边有根敦主与四世班禅立像。大殿两侧为弥勒殿与度母殿。寺的西侧有大弥勒殿,高30米,甚宏伟。另有历世班禅灵塔殿,藏舍利肉身 。寺有四扎仓(经院),教学显密并重。
红色墙体的寺庙象征政权,白色墙体代表宗教场所,在西藏,全民信教,想政教分离都难。就象这巷子,一条道走到黑。
闭上眼睛,还能听见风吹窗幔的猎猎声,还能闻到酥油茶的芬芳,还能听到喃喃的诵经轻语,还能看到信徒们和善的笑脸,还有那一抹绛红色的身影。
曲康夏,也就是四世班禅的灵塔殿,别看外观简朴,里面可是黄金万两。
扎什伦布寺静悄悄地,没什么游人,不时见三三两两的喇嘛匆匆走过,不时拿着念珠,或拿着经轮,或拿着酥油准备供奉佛祖。
藏民
扎什伦布寺附近广场藏民们的雕塑
这么漂亮白皙皮肤的孩子,若干年以后也会被紫外线嗮得高原红,真可惜呢。
广场上的喇嘛们
在日喀则终于发现了羊杂汤。
明显感到日喀则的羊杂汤不管从味道和份量上相比,都比不过小唐老乡的那家。
入住思金扎拉宾馆 80元一间含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