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发车。从普兰赶往目的地萨嘎。
一路海拔高,无人区。车路过冈仁波齐神山,我们没有停留。冈仁波齐峰经常是白云缭绕,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
冈仁波齐峰通称雪灵山。在普兰县圣湖玛旁雍错以北。是冈底斯山的主峰,海拔6656米。藏语意为“神灵之山”,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在玛旁雍错之北,峰顶四季冰雪覆盖,山峰四壁对称,呈圆冠金字塔关,峰上空常是白云缭绕,愈发显得神秘莫测。转山一圈距离为51公里,周围有八座寺庙。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冈仁波齐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该峰四壁分布极为鲜明对称,形似圆冠金字塔(藏民称像"石磨的把手"),特殊的山形与周围的山峰迥然不同,让人不得不充满宗教般的虔诚与惊叹。
沿路风光
无人区能看见很多野生藏羚羊、马、鹿等动物。
11点左右我们到了垭口,一个标牌:马攸木拉山,海拔:5211m。这是219国道拉萨到阿里的最高垭口。 在藏语中,“拉”是大山、山脉的意思,此外,“拉”还有神意的存在或者神佛的化身的意思。在藏民的心目中,大山都是有神灵的,比如唐古拉山。 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马攸木拉山,缓缓地上来,缓缓地下去,没有明显的盘山公路,你甚至于感觉不到它是一座山,最起码不是大山。就这样的一座山,竟然被称之为“拉”,是因为高大,还是因为神灵?
我想,两者兼而有之吧!马攸木拉山北接冈底斯山脉,南连喜马拉雅山脉,就好象在两大山脉之间的宽广谷地上拦截了一道坎,雅鲁藏布江的最西端就止在这道坎上。这道坎的东边,是宽阔的马泉河谷地,西边则是玛旁雍湖等内流湖谷地,再往西,就是象泉河谷地。可以想像,在马攸木拉山还没的隆起之前,河谷地与湖谷地相通,那时候的雅鲁藏布江源头又在哪呢?
不管怎么样,在这里,马攸木拉山成雅鲁藏布江的最西端。它为什么止于此,而不止于别处?没有更好的解释,只能认定是神灵的旨意。称此山为“拉”,没人会有意见。
不仅仅称之为“拉”,而且是“马攸木拉”。马攸木,藏语的意思是“母亲的恩惠”。雅鲁藏布江是藏族同胞的母亲河,它哺育了藏族女儿,孕育了高原文明,把它的发源地命名为“带来母亲恩惠的神山”——马攸木拉山,最恰当不过了。
在海拔5211米的马攸木拉山口上我跳了起来,对这一高度我表示尊敬。
过了马攸木新桥,就是马攸桥公安检查站了,这是通往阿里地区的咽喉。查检站的规模较大,在这里要检查边防证,登记身份证,司机拿出证件去登记就成,乘客不用下车。
出了检查站,依然是缓缓地爬坡。
蓝天白云美极啦,我仿佛离它很近。
公路两边的积雪与寒冷相伴的不是萧条与寂寥,而是顽强与生机,成群的牦牛低着头,将略为发黄的牧草,和着雪,一口一口地住嘴里送,从容淡定,悠然自得。
途径圣湖的路上
车就这样静静地行驶着,我也贪婪地瞪大眼睛欣赏,把不同的景全装进头脑吧,把这些刻成烙印,从此永不相忘,一个个村庄在逝去,
一个个陌生的地名在跳跃,记不住这些地名,但我会永远记住这与众不同的景。
走在路上的还有一个最大的乐趣就在于看这些移动的景,一幕幕的如电影般从眼前划过,记住的永远记住了,从此更加让人难舍难分,魂牵梦绕,让你忍不住过不久又想出现在这块土地上了。这就是旅游的魅力了。
大巴终于在圣湖边停下来,我们只有10分钟时间下车拍照。
冈仁波齐神山在蓝天之下庄严、威武,它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海拔虽只有6656 米,却是众神之首。纳木那尼女神峰在神湖玛旁雍错的身后,“永恒不败的碧玉之湖”玛旁雍错是神湖之王,湖面浮动着清澄的蓝光。
下午2点40分途径仲巴县
前往萨嘎的路上
6点30分我们终于来到了萨嘎县。
晚上我们入住海拔4500米高的萨嘎宾馆。大家明显感到气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