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搜索

老北京最古老的吃食《碗儿糕》

大炒勺 发布于 2009/12/17 12:50

 

老北京最古老的吃食《碗儿糕》

老北京明清两代,最繁华的地段儿要数前门大街和鼓楼了。那时北京城中有两大漕运码头,一个是城北的“什刹海”,另一个是城南的“哈德门”。城中西北和东南的这两大码头,在紫禁城的边儿上遥相呼应,带动了古代北京的经济运作和市井繁华。

什刹海边儿有荷花市场,那里清一色的京城小吃,每日里人头攒动好不热闹。这个码头是专门从江浙一带贩运来京的粮食、鲜货、水果等的终点站。因此,鼓楼什刹海一带是京城小吃的诞生地。

而哈德门是从南方运来的丝绸、布匹、药材、苏绣等的集散地。它带动了前门一带的繁华。有人说,那里的小吃也很多,是啊!但那已是清中晚期以后的事了。

北京古代在管理上有个特点,就是什么货一定要走什么门或卸到什么码头,这样便于政府在税收方面加强管理。走错了或卸错了地方,轻者罚款重则杀头,那可是无视国家法令的罪过。比如;出兵打仗出德胜门,凯旋而归进安定门,皇上和老百姓吃水运水的水车进西直门,运砖头瓦块儿的车要从东直门进出等等,各门有各门的规矩。

北京自古就是个消费城市,除了贸易交易外,连狗屁都不产,离开了外阜的供给就是个死城!尤其到了清的中晚期,因常年无战事,于是,八旗子弟们开始堕落,遗老遗少贝勒公子哥儿们便开始提笼架鸟、游手好闲,没事净琢磨吃的东西!很多京城的名吃,就是那时问世的。如,芥末墩儿、豆儿酱、豌豆黄、芸豆卷、噌儿糕、焦圈儿、豆汁儿、糖耳朵等等一大堆。你比如,最廉价的大白菜都做出了“芥末墩儿”,刮下来的肉皮做成了“豆儿酱”,据说,还是出自王府的杰作呢!

现在咱们介绍的“碗儿糕”,据说,也是那时流传下来的市井小吃。那时,有点儿身份的人,你说你不会玩儿不会吃人家会笑话你的,笑话你是个老土。您说,社会风气都到了这份儿上了,大清国还能有不亡之理?哎!要说起来话就长了,就连我这读过几年书的最近代的毛孩子,都不忍再去翻开那历史尘封的一页,可无论如何那也是一门儿文化,是用一个朝代的衰败而换来的溢满京城的“食文化”!

介绍一下,一吃两做,流传久远的,最简单易学的京城名吃《碗儿糕》;

全部食材;

原料;

主料;荞麦面100、盐2、食用油少许、清水150ml

调料;蒜泥汁20、米醋适量、芝麻酱20、盐适量。

做法;

 

1、荞麦面加盐用水合成面糊;

2、碗涂油,把面糊倒入碗中,上龙蒸熟,取出切片;

3、蒜泥放盐加凉开水勾兑成蒜汁儿备用;

4、芝麻酱用香油泻稀备用;

两种吃法;

1、糕片可用油煎成外焦里嫩撒上蒜汁食用。

2、蒸熟的碗儿糕晾凉切片直接淋上芝麻酱、蒜汁、米醋、食用。还可往里加芥末、辣椒油、花椒油等。

 

下一篇

大炒勺的日志

美食天下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