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排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晓来妆饰诸儿子,数片梅花插鬓斜。”诗人笔下的爆米花不仅写得很美,而且洋溢着生活的情趣。
阳历新年在青岛台东附近街头,突然间听到一阵急促的哨子声,接着“嘭”地一声巨响一股白烟从街角飘起,当时吓了我一跳,还以为哪里爆炸了,(这年头意外的事情太多,不得不防啊)循着响声处看过去,看见街头的人们没有半点的恐慌,依旧怡然自得走着,走进了看见原来是一个摇着“炮弹”形状爆米花机在制作爆米花的老师傅,正在做爆米花的生意。
一瞬间触动了我埋藏内心深处的童年记忆,记得在我们的那个童年时代,能吃上一把香甜美味的爆米花可是一件很奢侈的美味体验。多年没见到的小吃终于看到了,不仅惹得我驻足观看并取出相机拍照。
见我在拍照,做爆米花的老师傅竟然不好意思起来,笑着和我说:“看看就可以了,不要拍人啊!”
看到有不少来做爆米花的,年龄也都是在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那些人,其实爆米花也没有多么地好吃,吃的也就是那种回忆了!
我为了完整地记录下做爆米花的整个过程,特意也要了一锅爆米花,14元一锅的爆米花真的不贵。
只见爆米花老师傅把那个炮弹般的爆米花机器打开,用那只看起来不太干净的棉手套擦拭着机器的盖口边沿,边擦拭边和旁边一个看热闹的老大爷说着:“我这机器不是铅做的,放心好了,你看看如果是铅做的这里早就黑了!”
把机器的盖和盖口边缘擦拭完了,老师傅就用不锈钢杯子从旁边的一个米袋子里挖了一杯大米,两手抱住被子倒入了爆米花机的炉膛内。接着拿了一张纸放在机器口处,将盖子盖在了纸上,一手用铁管别住了爆米花机的开关,一手用铁棍拧住了盖口的螺丝,一圈一圈的把盖口拧紧。
最后将爆米花机放在炉膛之上,炉膛里烧着煤块,只见老师傅手摇鼓风机,炉火在鼓风机的吹动下,欢快地在爆米花机四周跳跃,老师傅一手摇风机,一手转动着爆米花机,行动既协调有显着沉稳。
在老师傅制作的空隙里和他聊了一会,得知老师傅家是聊城的,今年七十了,说是趁着这几天城管放假赶紧过来做几锅赚点过年钱好回家过年。
说话间老师傅说好了,你的离远点,注意安全!
只见老师傅一手提住爆米花机器的把手,一手拿着铁管,将爆米花机放到了一个用钢筋做成的圆形筒状,外边用细钢丝网包裹着,头上用蛇皮袋做成有约两三米长口袋,口袋顶端有一个用棉布做的小口袋。接着又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只见老师傅将爆米花机的开口处对准了口袋的入口处,一只手握紧了机器的把手处,成金鸡独立姿势,另一只抬起的脚踩住了口袋的笼子上,用铁管别住了开关,随着一阵急促的哨子声响,只听见那“嘭”的一声巨响,一股白烟顺着炉膛喷出,爆米花儿上了一天学后放学了小儿般蜂拥而出,随烟雾直奔口袋深处,一阵爆米花的香气随风扑面而来。只见老师傅提起口袋将爆米花儿抖落到小口袋里,最后倒在了方便袋中,满满的一大包爆米花儿,抓了一小把放在口中,依然是那种熟悉的味道,微甜中带有浓浓米香,心里竟然是暖暖的感觉,感觉这个冬季已不再寒冷。
爆米花的制作知识:爆米花在加工时,是将玉米(许多谷物和杂都类都可以)置于特殊容器中的加热,使得玉米处在高温高压的状态下,锅内的温度不断升高,且锅内气体的压强也不断增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米粒便会逐渐变软,米粒内的大部分水分变成水蒸气。由于温度较高,水蒸气的压强是很大的,使已变软的米粒膨胀。但此时米粒内外的压强是平衡的,所以米粒不会在锅内爆开。
然后“砰”的一声巨响,机器盖子被打开,玉米被突然释放在常温常压下,锅内的气体迅速膨胀,压强很快减小,使得玉米粒内外压强差变大,导致玉米粒内高压水蒸气也急剧膨胀,瞬时爆开玉米粒,即成了爆米花,同时玉米内部的结构和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而现在的爆米花大多基本上都是由爆裂玉米经过简单加热爆出来的爆米花,加工容器早已不是早期的“转炉”了,因此也避免了铅带来的危害。街头转炉式爆锅比较落后,锅中含有铅,在高压加热时爆米花爆锅内的铅有一定量会熔化,一部分铅就会变成蒸汽和铅烟,污染了原料。特别是在最后“爆”的一瞬间,铅更容易吸附疏松的米花上。而铅被人体吸收后,会危害神经、造血和消化等系统。极易发生慢性铅中毒,并能导致儿童食欲下降、腹泻、烦躁、牙龈发紫、抵抗力下降,生长发育缓慢。此外,一些爆米花还加了不少糖精,对身体也没有益处。因此,家长不要让儿童常食这类爆米花。
特别声明: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记念这种即将失去的美食制作方法,以来告慰我们那个年代残缺的美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