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风蛋糕人常说“气疯”蛋糕,说它比较难做,要不缩腰,要不开裂。我也是刚开始学烘焙的时候做过几次,但是常常开裂,问了一个经验人士,他说开裂正常。所以此后我一直没有做过,要不是被北海道戚风美丽的摸样吸引,我是不会动念头做戚风的,但是我开始做北海道时,一致的开花馒头迎接我。开的真灿烂呢。


所以,我开始想看看普通戚风会怎么样,我看了戚风大都是分蛋,而且蛋白基本都是打到中性偏硬或者硬性发泡。想想,怕麻烦的我就用自己熟练的日式方式,试一试吧。下午,天下着雨,猫在家里开始了第一次尝试。开始是将液体一次性倒入,搅拌后,将干粉一次性加入,感觉有些消泡。不过烤的过程中丝毫没有什么开裂的迹象,唯一不足的是,我后来加盖了烤纸,中间打开烤箱让我看到了后果,蛋糕长的不高,之后我趁热脱模,又一次失误,出来的蛋糕萎缩更严重。火的我直接开吃,吃了几口,拍照留念。但是我感觉这个方法肯定行:蛋糕感觉不容易开裂。我将戚风的注意事项再次看了一遍后,将粉和牛奶加入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开始了第二次尝试。

配料:(综合网上的方子,鸡蛋是60g大小的)适合6寸戚风
鸡蛋 3个(将蛋黄和蛋白分开)
糖 50g
牛奶 28g
百利酒 1小勺(如果不加,可以将牛奶多加3g)
色拉油 28g
低粉55g
做法:
1、将蛋白(加点盐和柠檬汁,这样蛋白稳定)打低速半分钟打至粗泡。

2、分两次加入糖,中高速打3分钟至8分左右的状态。此时蛋盆倒立蛋液也不会动。

3、一次性加入蛋黄。
4、打一分钟,至浓稠,而且提起打蛋头都不滴落。

5、将色拉油、牛奶和百利酒放到一起。

6、将三分之一的牛奶等的混合液倒入蛋液中,搅拌7、8下至大致混合均匀。

7、筛入三分之一的低粉,搅拌20下,至大致均匀。

8、以此类推,最后一次,加入低粉后,搅拌30到40下,搅拌方法是海绵蛋糕的搅拌方法:从中间切入,旋转蛋盆,从侧面舀出。
9、从高处将搅拌好的面糊倒入活底模具中,我这个是不沾的,还是沾的,我也不清楚。
震动几次,震出气泡。

10、烤箱预热170度,烤30到35分钟。大概到15分钟后,蛋糕高度出了模具。出炉后用牙签检验。

11、出炉后,先从高处磕一下蛋糕,磕出热气,之后倒扣。我这个蛋糕也没有蓬的好高,而是稍微高点,结果是在倒扣的时候扣出了一条印子。声明这个不是开裂哟。大致量了一下5.5cm的高度。
等完全冷却后,我开始徒手脱模。将模具在毛巾上磕,不断转圈磕,结果可以看到边缘开始分离。
等所有的都分离了,用手一顶,或者加个罐子放模具底部,将模具边缘往下按。就脱出来了。

之后,脱底部。将手轻按底部蛋糕,往里按。围着转圈,之后就按出来了。


其实还是着急了,底部还有温热,所以脱的不是很利索,下次你要试的话,一定要凉透。


但是这种嫁接方法。用海绵的方式去做戚风,得到的仍然是海绵。下面是组织比较图。

可见。同样的方子用不同的方法,做出的组织不同,戚风仍然更细腻,海绵却显粗糙。戚风仍然爆头,海绵却不开裂。一次有意思的尝试。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教育方式下,一个是精雕玉,一个是璞玉。本来比喻是一个是玉,一个是石,但是把海绵比喻做石也不好,很多人喜欢呢。。。
分析:蛋黄先和蛋白结合,之后加粉。做出来的是海绵。而蛋黄先和面粉接触,之后与蛋白混合,做出来的是戚风。也就是说蛋黄先与谁结合是影响组织的重要因素,如果和蛋白混合后,蛋黄令蛋白孔洞更大(是不是形成一定的化学反应呢),而蛋黄与面粉先混合,再与蛋白结合,化学反应减少许多。则使之后的组织孔洞细腻,有密不透风感觉。
结论:这种方法做出的海绵轻盈。姑且叫它轻型海绵。少了黄油的浓重,少了必须加多少糖才能保证蓬发的必要。更加健康。成品口味偏重于海绵这边。如果鸡蛋大,做出来的轻型海绵更萱软些。
想法:戚风开裂是因为蓬发过大,超过顶部的承受度,而低温烘烤却能保证(这样烤,蓬发少呗),有的还说要水浴,水浴则是环境温度降低到100度。那如果把这两种方法都混合的话,出来什么了呢?比如说3个蛋的6寸海绵,在蛋白打发后,加入一个蛋黄与蛋白结合,之后的两个蛋黄依然与牛奶、面粉等混合,出来的成品会怎么样呢?
因为完全用日式方法做出的这种海绵蓬发不厉害,所以一定不开裂,而上述两种的结合呢,会不会成品是戚风,但是不会开裂呢?等待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