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搜索

【清明节】之一:长生饼长生汤

老杨的厨房 发布于 2010/3/30 13:58

有时候觉得时光于我,就像小时候光着屁股站在河里抓泥鳅,越是使劲握住,越是从手里滑走,游向身后,窜入深远中再也找不回来。
又是一年清明到!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就逐渐淡忘起过去,也许不是淡忘,而是心里忙碌的想不起来。

如果不是这次活动,我也许不会再抽出时间,去怀念,有人说怀念过去是因为现在过得不幸福,我不认为,我认为怀念过去的过程中,似乎再次享受了幸福。

这样一个有阳光的午后,坐在电脑前,看着窗外嫩芽初绽的树枝,脑海中似乎回到那个时候:

清明时分,百花争妍,柳芽儿初绽。田野里的泥土像刚刚睡醒一样,睡眼惺忪,所以是松软的。踩上去似乎咯吱咯吱的响。麦苗开始吸取养分准备茁壮成长,油黑油黑的。桃花开了,油菜花开了,耳边似乎又起了:桃花开,杏花败,李子开花割韭菜....稚嫩的声音久久不散。

中小学生都要去扫烈士墓。皖北的农村学校,没条件去市区的烈士陵园,就去多少里路以外的某个传闻中的烈士墓。一片坟堆。

我们每年都很期待清明,完全没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悲戚。那是因为路很远,中午不能回来,奶奶会给我带上中午吃的东西,用现在的话说,是便当。

 

早上起床,我和弟弟去折柳枝,插在门楣上。老家清明是要插柳枝,有“清明不插柳,死后变成大黄狗”之说。

奶奶妈妈就给我们做长生饼长生汤。我小时候的最爱。香酥的花生,清香的苋菜。喝的饱饱的暖暖的,带上准备好的小包袱,用屉布包着的煎饼,三五个鸡蛋,一个苹果或者梨。还有白开水,去学校。

 

长生汤,当然当年做的没有这么多好料,最多就是黄花菜和苋菜。

煮鸡蛋

摊煎饼

这水果是我家的,当年的我除了知道苹果橘子香蕉,其他的别说吃,脑子里是连概念都没有的。

到学校要站队,以班级为单位列好队形,按照高年级先走,低年级随后的阵势,向烈士墓开进!路上有班长带着唱歌,比如社会主义好,没有***就没有新中国,比如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幸福在哪里,少先队队歌……

彩旗飘飘,长龙蜿蜒,歌声嘹亮,甚是壮观。

有的同学家庭好,会带着零食,去的路上就忍不住开吃了,或许他并非是为了吃,而是炫耀。

就这么浩浩荡荡,熙熙攘攘的闹腾到了目的地,开始校长讲话,学生代表讲话,放炮,添坟。一上午就过去了。

大家为了期待的那一刻而忍受着漫长而枯燥的讲话,那一刻就是校长说:解散!

你看吧,像小鸡扎堆一样,熟识的蹿到一起,开始最简单最原始的野餐。席地而坐,看看你带的什么,他吃的什么。交换一下也是很流行的。

其实最热闹的,是斗蛋。

带的煮鸡蛋,开始对对碰。有的带的是鸭蛋鹅蛋的,那么带鸡蛋的就吃亏了。斗碎的鸡蛋就嬉笑着吃掉。我那时候或许要聪明些,用鸡蛋没有气孔的那端砸,虽然我的是鸡蛋,但是常常斗败了鸭蛋。为此我一度成为蝉联几届的胜者。

吃饱喝足开始回去,路上女孩子们就采野花,还拔一种茅根草,可以吃,男孩子也拔,但是大多数都是去“打疯狗”(家乡的说法,就是互相追着嬉闹)。惺忪的土壤,在上面翻滚,绿油油的麦苗,在上面耍筋斗,推推攘攘,嬉笑追打。

路过镇上的时候,带钱的就可以买点小零食吃。记得有一次,没有带煎饼的那次,爸爸去镇上接我们,问我们饿不饿,我们不说话,爸爸于是带着我们去吃鸡汤豆腐脑,那是我第一次吃,觉得格外好吃,我和弟弟一人一碗,吃的兴高采烈。却忘记让爸爸也尝一尝。估计到现在爸爸也没有吃过,鸡汤豆腐脑是什么味道。

到家的时候经常是傍晚,明明很远的路,走的时候不觉得累,一旦到了家,歪在椅子上都能睡着了。

 

恍惚,一觉,睡到了2010年。

 

昨天,她凑头看到我写的文章,说,小时候我都是带着蛋糕和椰风挡不住,去徐州云龙山呢!你们可真土啊

 

=======================================================

 

下面介绍的是长生饼,每年的清明前一天,都要做一些,第一锅出来的要拿去上坟祭祖先。第二天早上喝汤,我觉得可能是祈求祖先保佑我们幸福长生吧:(我第一次做,做的不好,请见谅,知道又这么回事就可以了

做法:

 

1,花生,斩碎,和香葱,鲜茴香尖(我家没有就没放),面粉,盐,胡椒粉,调和成丸子的面糊。

2,捏丸子炸,等稍微定型了,用漏勺都压扁,越扁越好吃。炸到金黄即可。

可以直接吃,俺家媳妇就直接沾沙拉酱和番茄酱吃了!

加上苋菜,黄花菜,木耳丝,煮汤很棒,越煮越好吃,剩的回锅更好吃,恭喜我做出了老家的味道。

 

-------------------------------------------------------

踏青去:下次再去再多拍点

一枝独秀

你能相信这两张是一个时间拍的吗?

而且下面一张我没有用黑白档。我的得意作品:留得残荷听雨声

 

 

下一篇

老杨的厨房的日志

美食天下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