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实习记者 彭斐 发自北京
继2010年首度大规模进口玉米之后,今年我国或将继续迎来玉米进口“大年”。
6月22日,美国谷物理事会称,中国2011年料将进口多至500万吨玉米,目前已采购约125万吨玉米。不过,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则认为,中国在2011/2012年度将进口约160万吨玉米。
分析人士认为,受国内供需影响,今年国内玉米进口量将在去年155.8万吨的基础上小幅升高,玉米进口主体将是玉米深加工企业。而当前国际玉米价格与国内到港价格近700元/吨的差距,是玉米进口受阻的最直接因素。
玉米进口或成常态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进口玉米12010吨,同比增长逾一倍。今年1~5月份,我国玉米进口量增长3.2%,总计24442吨。
据报道,早在今年3月份中储粮就已经向美国订购100万吨玉米,首批已经装运。5月5日,中储粮公司新闻发言人程秉洲向路透社证实了该消息,但同时表示,中储粮并没有急切的再进口计划。
美国谷物理事会(USGC)总裁兼执行长ThomasDorr22日表示,中国2011年料将进口多至500万吨玉米。USGC的依据是:中国今年已经采购了约125万吨玉米,且预期将采购2011/2012年度新作玉米来满足其2011年大多数进口需求。
中华粮网玉米行业分析师张智先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储粮从美国订购的该批玉米约在7月份之后到港,“这或代表着今年中国进口玉米的正式开始。”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的主要玉米出口国,每年出口玉米数量约在300万~600万吨,个别年份玉米出口数量超过了1000万吨。2010年,为了满足国内玉米需求,我国15年来首次大规模进口玉米。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共进口了155.8万吨玉米,进口量为十余年来最大。
当前由于国内对玉米的需求攀高,国家相关部委已加大力度整顿玉米深加工行业,以确保饲料用玉米的充足。
张智先认为,虽然政策调控力度的加大将会抑制部分深加工玉米消费,但当前国内农户玉米余粮水平处于低位,而政策性玉米经过持续拍卖已有较大数量的消耗,国内玉米供给形式仍难以乐观。
2009年7月21日至今的两年时间内,国储玉米延续着基本每周一拍的超高频率。数据显示,2010年,中储粮共向市场投放了大约3000万吨国家临时收储玉米。
不过,相较USGC高达500万吨的预测,本月稍早,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称,中国在2011/2012年度将进口约160万吨玉米。张智先认为,世贸组织成员每年700万吨的玉米进口低关税限额,是国外机构与国内机构预测悬殊的重要原因。
“通过进口玉米来缓和国内供需矛盾仍是可能的选项之一。”张智先表示,随着我国玉米需求的增加,去年以来,国内玉米供求矛盾逐渐显现,市场普遍预计,进口玉米将会成为常态。
不过,他同时指出,玉米进口主体将以中粮、华粮等涉足玉米加工的企业为主,因国外玉米以转基因品种为主,去年即出现过阿根廷转基因大豆到港后被退回的先例。
玉米进口受阻700元价差
有国内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由于大豆单产收益低于玉米等农作物,今年黑龙江地区大豆减少面积约为1000万亩,其种值面积主要转移给玉米。所以长期来看,玉米种植面积加大,对供应方面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张智先表示,自去年以来,国内玉米市场持续涨价,但在价格方面,依然较国际玉米有优势,这也是影响中国玉米进口的直接因素。
北京中期6月22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外玉米的价差在700元/吨左右。如果实现免税,国外(美国)玉米的进口价约在2459元/吨,与国内南方港口玉米现货价2400元/吨稍有价差。
“如果减免关税,随着后期国内外玉米价差的拉低,则大量进口玉米有望实现,届时可借用外来玉米调控国内市场。”张智先分析指出,不过,国家也面临一个风险,那就是玉米会否成为另一个“大豆”,所以在放开关税这个问题上可能会比较慎重。
多位分析人士称,上月海关进口玉米数据表明,我国正在积极拓展进口玉米来源,目的是掌握进口玉米价格的主动权。较为引人关注的是,5月进口的玉米约有四分之三来自缅甸。
“进口玉米可以有效缓和国内玉米市场供求,抑制国内玉米价格的上涨预期。但由于进口玉米价格存在价差,难以对国内玉米市场构成太大的压力。”张智先认为,今年玉米进口将在去年155.8万吨基础上有小幅上涨,但绝不会是美国谷物协会预计的5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