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食是关中人常吃的面食。它是用水面擀成圆片切条,再切成小方块,用大拇指搓成一小卷,形如耳朵,故俗称“猫耳朵”。另外将肉类、豆腐、红白萝卜切丁配以黄豆、木耳、黄花、葱花等炒好备用。水沸将麻食下入锅内,掺以炒好之菜,煮熟即可食用。吃时调以香菜末、油泼辣子、酱、醋等,尤美味可口。
关中吃麻食很普遍,但知道麻食来历的人就不多了。元代忽思慧撰《饮膳正要》里就记载有麻食。他说:“秃秃麻食,一作手撇面。以面作之。羊肉炒后,用好肉汤下,炒葱,调和匀,下蒜醋香菜末。”又明朝人所辑著的《居家必用事类大全》里也说:“秃秃麻食,又名秃秃么思,如回族食品,用水和面,剂冷水浸,手搓成薄片,下锅煮熟,捞出过汁,煎炒、酸水,任意食之。”
据以上文献,说明在元明之际,麻食已经流行,而且是回族人的食品。麻食一词,可能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当时麻食做法,与今无异,而且可以煎炒或加菜调酸汤食用。
因为开博时间不常,近几日一直忙碌于制作图片和撰写日记(据自己说累瘦了好几斤),LP看我很是辛苦,于是说给我做她们家乡的麻食,给我补充一下营养,顺便为我的博客增加一些内容,呵呵。
材料:
高筋面粉150g,温水80g。
配料:
扁豆、茄子、胡萝卜、西葫芦、木耳、黄花菜、西红杮、北豆腐适量。
1、面粉放入容器,边搅拌边加入温水和匀,活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即为和好。放在室温醒半小时以上,后将醒好的面团在案板上揉成圆形;
2、配料中的各类洗净,均切成0.5cm见方的小丁备用;
3、用擀面杖擀成0.5cm厚的面饼(擀的过程中要多放薄面),将擀好的面饼横向切成0.5cm宽的长条;
4、再纵向切为0.5cm宽的小丁,撒上适量薄面;
5、用拇指压住一个切好的面丁,用力向下并向前推进拇指,搓成贝壳状的麻食即可,所有面丁均搓成贝壳状麻食待用;
6、炒锅倒少许食用油,油温五成热时加入切好的豆腐丁,再加入适量五香粉,小火煎至微黄现锅待用;
7、炒锅倒少许食用油,油温八成热时加入切好的姜、蒜末,煸出香味后依次加入扁豆、胡萝卜、茄子、西葫芦,中火翻炒并加入少量酱油,待八成熟时依次加入西红杮、木耳、黄花菜、煎好的豆腐丁,小火炖5分钟,加入适量盐和鸡精,翻炒均匀,关火备用;
8、另取一锅放入2.5L水,大火烧开后加入搓好的麻食,盖锅盖煮开后搅匀,转至中火开盖煮5分钟;
9、加入炒好的蔬菜,搅匀,中火再煮5分钟即可。
10、吃的时候可配上香菜、糖蒜、韭菜花、辣椒等调味,既美味又营养。
自制的糖蒜
自制的韭菜花大笑
对了,辣椒油也是自制的,呵呵,和麻食简直就是绝配
绝对的营养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