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搜索

锅巴菜

美食厨房 > 饮食文化

锅巴菜是独特的风味小吃,天津人普遍喜欢吃。锅巴菜的主料锅巴,以上等绿豆和优质小米水磨成浆,摊成薄煎饼,切成柳叶块。以香油、姜末、葱花、面酱、酱油、酱豆腐等打成卤。然后,将锅巴放入卤内,轻轻拌合,以锅巴完全沾满卤为止,随即盛人碗内,再洒上辣油、香油、麻酱、酱豆腐汁、香菜叶等。

锅巴菜酥爽清香,滑润适口,再配以芝麻烧饼,风味异常。

天津的锅巴菜,在口语中称为"嘎巴菜",实际也是锅巴羹,炒肝加蒜水,锅巴菜一定要加香菜、辣子。而且是辣糊才有味儿。这是一种用纯素的卤子(用清油煸茴香、葱姜末,加盐、酱油、芡粉、水制成卤汁),加入煎饼(豆浆摊成的薄片,切棋子块),经卤汁浸过,盛入碗中,再添加麻酱、腐乳汁、香菜(喜辣者加辣糊)即可食。天津锅巴菜,系传自山东的煎饼,经演变,一成为煎饼馃子,一成为锅巴菜,皆风行津门不衰。但是,绝不可把锅巴菜,与炒菜或蔬菜的“菜”字联想。锅巴菜不是菜,而是羹汤一类。

乾隆亲赐“锅巴菜”

到清代乾隆年间,这张记的煎饼铺生意在市面上做得很有起色。有一回赶上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打此地路过,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特别想尝尝民间最爽口的煎饼卷大葱。吃得舒坦,着急难免犯噎,他就想跟店家要点热汤,店里本来不卖汤,可掌柜张兰觉得这老爷子谈吐不俗挺有身份的,赶忙招呼内人郭八姐着手打点。这郭八姐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出身,干活做事麻利活泛,见客人嘴急,就想起当年自己常吃的煳饭嘎泡菜汤,又解饱又解乏。

当即就把现成的煎饼撕成碎片浸入菜汤中,再放上点油盐和香菜等佐料,一大碗热乎乎的清汤就端了上来。

乾隆正噎得难受,见了汤,不由分说就一口闷掉。煎饼爽口,清汤顺口,乾隆指着汤就问:“叫什么名字啊?”郭八姐以为问她名字,接着就回答:“郭八……”乾隆一听,“锅巴倒也合理,锅巴的嘎巴嘛!若再加个菜字,叫锅巴菜,最宜下干粮,更好。”

第二天,乾隆的侍卫来到张记煎饼铺,开口就说:“掌柜的,你的大福来了!”搞得张兰莫名其妙。“可知道昨天吃煎饼的人是谁吗?是当今皇上乾隆爷!皇上夸你们的锅巴菜好,看你们生活清苦,特赏银200两。”张兰接过银子又惊又喜,立即喊出内人叩头谢恩。

从此,张兰将这个侍卫所说的“大福来”取代“张记”,成为店铺字号,煎饼铺也改成锅巴菜铺,借着乾隆的赐封,锅巴店生意十分兴隆。到了光绪年间,张兰重孙张起发又改进了工艺,发明了大小卤制法并添加了六种小料,不断完善提高,才有了今天人们交口称赞的中华名小吃———大福来锅巴菜。

锅巴菜---嘎巴菜

天津有一道早餐小吃最具天津卫特色,那就是“锅巴菜”。这个“锅巴”的“锅”字可不能读作 guō,要读gā,如果你对餐馆服务员说“来碗guō bā菜”,就如同你跟北京人打听前门外大栅栏在哪儿,说“请问dàzhàlán怎么走”,北京人非说你神经病一样,因为“大栅栏”北京人读作“dà shi làr”。这道小吃在天津卫嘴里统统读作“嘎巴菜”,所以很多人主张天津“锅巴菜”就应直接写作“嘎巴菜”。

天津最有“名气”的嘎巴菜,当属西北角的“大福来”。说起“大福来”嘎巴菜,不能免俗地也有编造出来的附会传说。说是清乾隆年间,《水浒传》中菜园子张青后人张兰,在天津卫开了一家张记煎饼铺。一日,恰逢乾隆爷微服进店吃了一份煎饼卷大葱,忽然口渴难耐,便叫上汤。煎饼铺本不卖汤,急中生智,店中人就将煎饼撕碎加上调料用水一冲端了上来。谁知客人一尝备觉鲜美,遂问汤名。店家误以为问自己名字,便答道:“郭八”。客人大笑说:“汤怎能叫‘锅巴’,应加一‘菜’字才妥。”几日后,一位御前侍卫闯进煎饼铺大嚷:“掌柜,你大福来了!”并放下皇上赏的纹银二百两。自此,“大福来锅巴菜”就出了名了。

说来话长,其实这个“嘎巴菜”也不是天津人创造的。早在山东、河北乡间就流行把煎饼泡着吃的习惯。后来一些贫穷的山东汉来到天津卫谋生无计,便就地取材,用绿豆磨成细面打成糊在柴火炉的铁铛上摊成薄薄的煎饼,再切成柳条块,挑着打好的卤子沿街叫卖。后来几经演变越做越精,特别是它又能当干的又有汤菜的功能,尤其是改进的卤子恰和天津卫“口重”嗜咸的习惯,这道经济实惠“嘎巴菜”就成了天津独有、别具风味的小吃。

下一篇

大家都在看...

查看更多饮食文化文章
美食天下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