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搜索

荠菜馅儿饺了来啦!(纯手工版)

天空是我家
2008/12/16 14:54
  眼瞅着冬至又要来了,提前一个星期就包好了饺子。按北方的习俗是冬至要吃饺子。为啥呢,据说这饺子原名“娇耳”,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深受百姓爱戴。他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在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回家后治病救人,忙的不可开交,仍然惦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于是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这药就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张仲景舍药一直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后来人们又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如今,吃饺子当然不再是为了不冻耳朵,不过这好吃的饺子却是从南到北,赢得了大家的普遍欢迎。
  吃饺子嘛,当然有皮有馅儿。包啥馅儿好呢,这个季节,当然是俺最爱的荠菜啦!冬天的荠菜正是最鲜、最嫩、最香的时候,包饺子再合适不过了。记得去年回老家时,还亲自在门前的草地上挖了荠菜包饺子,那香味儿好像现在还在鼻尖缭绕呢!如今是没法自己去挖了,不过菜市场里还是有农村来的老奶奶们带着自己挖的野荠菜来卖。要买就买野荠菜,那大棚里栽的,虽然看着很大很嫩,也好清洗,可没了香味的荠菜还叫啥荠菜呢。瞧瞧,这是俺买的荠菜,根还全都在呢!告诉大家一个小诀窍:吃荠菜千万别把根丢掉了,荠菜的香气主要就在这根上呢。虽然带根清洗时很麻烦,可想着能吃上香喷喷的荠菜饺子,洗得也有动力啦

  荠菜有了,还准备了其他几样配料:粉丝、白干、鸡蛋。荠菜很清香,所以配料最好不要用气味浓烈的,如香菇、香菜等,以免抢了荠菜的清香。调料俺也就放了葱、姜和盐,像五香粉一类的就不用了。材料齐了,剩下的就是花功夫把各种原料剁成末了。这一步可真是考验啊,俺胳膊都累酸了,不过一想到饺子,又来劲儿了!

  馅儿准备好了,当然就轮到皮儿了。还是喜欢自己擀皮儿,吃起来又薄又筋道。很多人说擀不好饺子皮,那就看看下面的步骤图吧:

  每次和面时,总会想起姥姥在世的时候,只要一包饺子,她就会乐此不疲地说着一个老笑话:一对笨母女,母亲缝被子,让女儿和面擀面条。女儿和着和着,问:水多了怎么办啊?母亲就说:加面。过一会儿女儿又问,面又多了,咋办?母亲说:加水。眼看盆里的面都满了,还没和好,女儿向母亲求救,母亲气着骂道:“你个笨蛋,要不是老娘手缝在被子里了,给你个大耳刮子!”呵呵,估计姥姥一遍遍重复着这个笑话,就是怕咱也成为那笑话里的笨母女一样吧。还好,这和面的手艺还是学会了,不怕挨耳刮子啦~

  要想擀好这饺子皮嘛,一是和面时加个鸡蛋,不仅饺子皮吃起来更筋道,而且擀的时候也容易擀,另外,煮好的饺子也不容易粘连。面搓成长条切小剂子时也有讲究,切一刀后要把长条转个90度再切第二刀。这样切出来的小剂子一擀就成圆形的了。如果像切蔬菜那样,不换角度,切出来的小剂子就是长形的,不容易擀圆了。再有就是擀皮儿的时候,左右两只手用的力度要不一样,这样饺子皮就能自己跟着擀面杖转动,不用再专门用手去挪动了。这些招都是跟姥姥学的哦!如今虽然她已经不在了,可每次包饺子,总会想起她擀饺子皮儿时的模样,以前常常是她一个人擀,我们三四个人包,可我们还是赶不上她擀皮儿的速度,桌上总还是剩着很多饺子皮儿呢!

  饺子馅儿的盐不用太早放,放早了菜容易出水,可以等面和好、饧好,开始擀皮儿时再放。皮儿擀好了当然就可以包了。饺子的形状多种多样,各位想怎么包就怎么包,俺就不拍捏饺子的特写了,只要您别露馅儿就成~

  这是俺包的饺子,看着还真有点儿像耳朵呢~

  虽然还没到冬至,可包好了当然要尝尝鲜了。反正包得多,剩下的就在冰箱里冻着。不多说,赶紧煮饺子喽!

  调料也准备好:辣椒、蒜末、香菜段、生抽、香醋、麻油、冷开水,调匀即可。

  热腾腾的饺子上桌啦!

  热乎乎的荠菜饺子,真是香啊!一口咬下去,荠菜的清香,鸡蛋的鲜香,久久在齿间萦绕。醮上调料,当然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这寒冷的冬天里,吃着香喷喷的荠菜饺子,幸福就在这一刻油然而生!


下一篇

天空是我家的日志

美食天下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