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搜索

蛋挞,红酒,古城 ---- 印象葡萄牙

fishkid 发布于 2012/6/9 07:54

这次从葡萄牙回来已经是我的第六十次飞行了,这还是我在海外六年来第三次去葡萄牙,不过是头一次来到葡萄牙的北部。我其实没有来这里那么勤,上次到葡萄牙,还要追溯到2008年12月了,那时去的是法罗和里斯本。不过这个国家我也有所了解,所以并没期待这次来北部的波尔图和科因布拉有能有什么惊喜,反正我就一个愿望,就是想再次好好吃些这里的蛋挞!

6年了,菜鸟变油条。还记得我第一次从德国飞机出行去的是斯德哥尔摩,一下飞机看到出口写"Utgang"我巨兴奋,大叫着"这和德语的Ausgang好像呀!" 那时的我对什么都好奇还容易激动,当时的那股子兴奋劲,我现在还能回忆起来,只是却苦于无法重温呐。也许有朝一日离开欧洲,数年后再度回来才会有那种亲切兴奋的感觉吧。也许,再也不会有了?三周前在休斯顿的美国宇航局看到航天飞机的时候我也是一脸严肃,心跳都没加速。旁边有个7-8岁的小孩疯狂地跑啊跳啊,冲着火箭和航天飞机大叫。我真的开始怀念小时候,无忧无虑,看什么都开心。

飞机一到波尔图,我还真是一丝一毫都没激动。出了飞机拎箱子就出去,换欧元,坐地铁到火车站,转车到葡萄牙第三大城市科因布拉。 出行的老手,一切都驾轻就熟。这是我自从2010年到瑞士以来头一次去非英语国家。换句话说,由于以前都去遍了,所以我自打来了瑞士,就再也没在欧洲大陆旅行过哪怕一次。说到再次回到欧元区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那就是我由于很久没有体会到完全没有人可以用英语交流的情况,所以还真是适应了好一阵子。 从买车票,买食物到问路,我真的好久没用过“手语”了,这次真的是再度温习了一下。和往常一样,还是先从吃开始吧。

葡式蛋挞与小点心

说真的,我觉得要是在国内提到葡萄牙的话,恐怕大部分人首先联想到的不是澳门,而是葡式蛋挞吧,肯德基的很好吃,我承认,但我更喜欢在葡萄牙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澳门的葡式蛋挞貌似是英国人带过去的,还不是葡萄牙人。那个英国人是在里斯本吃了蛋挞之后然后把它传入澳门,进而后来也在中国大陆风靡。真正的葡萄牙蛋挞,众说是起源于里斯本的杰罗尼莫斯修道院,是一个修女发明的。我前两次去葡萄牙都专门去了那家店旁边的最最原始的蛋挞店去吃了最正宗的蛋挞,每次都吃10多个,好像是0.90欧元一个。这个蛋挞的葡文名字叫Pastel de Belem,Belem是里斯本的一个地名,中文习惯翻译成“贝伦”。里斯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就是贝伦塔。由于此行葡萄牙我去的不是里斯本,我就不附加照片和说明太多了。在葡萄牙,只有原产在Belem那家店的蛋挞才有资格被称为Pastel de Belem,这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不能侵权的商标了。下面的图是在科因布拉的一个店里面拍的,它们就是拿这个模型做个幌子,其实长得一样,但Belem的商标别的地方理论上应该是不能用的。        

可蛋挞这种点心不光在里斯本,在其他讲葡语的地方,里斯本之外,甚至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都是很有名的。而出了Belem外的蛋挞也有一个名字,是Pastel de Nata. 注意Nata的"ta", 传说就是因为这个"ta"的读音,所以到了中国后Pastel de Nata才被翻译为蛋挞(ta)。我在科因布拉和波尔图,几乎顿顿都吃蛋挞,包括我在开会的时候的会间snack都是蛋挞,是那种微型的小蛋挞,特别可爱。我每天都要到大街上去买3-4个吃。下面这三个就是我在波尔图买的Pastel de Nata,我特别喜欢吃这种外面的皮儿烤黑的,很香。如果你让我说Pastel de Nata和里斯本的Pastel de Belem有什么区别。我可以说的上来的就是Belem的蛋挞你要是去店里吃的话,会给你一些干粉,比如糖分还有那叫什么松粉的东西撒在上面吃,这个在其他地方一般是没有的。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味道上的,Belem蛋挞的蛋香非常浓,而其他地方的蛋挞是甜味居多,而蛋香不足。一般来讲蛋挞的做法其实用鸡蛋,糖和牛奶就可以了,但是正宗的Belem或者Nata肯定还是放了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butter什么的。我在波尔图吃到的Nata应该不光是butter里面还放了creme,所以甜味很重。要我选择,我还是觉得贝伦蛋挞是最好吃的。              

葡萄牙的除了蛋挞之外还有一种食物是特别特别特别的香,它的名字的葡文是Leitão,。Leitao这种食物其实就是烤乳猪,这次我并没有吃到Leitão,因为一直没有空去街上找。我上次在里斯本吃到了,简直是太好吃了。这里所谓的烤乳猪的猪一般来讲特别小,只给它们喂牛奶,所以说肉特别嫩。

                                   

下次去葡萄牙的朋友一定要去吃这个,我这次没吃成这个是最遗憾了。都几年过去了,我还回味曾经在里斯本吃这个的感觉呢。下面的这种食物是典型的葡萄牙餐,葡文的名字叫做Francesinha。这个东西在波尔图和科英布拉的大街上到处都是,可是里斯本,由于时间太久远我就不记得了。这个食物看起来像是快餐,其实也不是,也许你看到薯条觉得有美国食物的味道,呵呵。 Francesinha一般是由两片哟个酱浸泡的吐司面包夹一些香肠之类的,薯条是做搭配的。两片吐司上要放一个不完全熟的鸡蛋,还有两粒橄榄。 我是在科英布拉,由当地那几个采访我的学生介绍知道的这种食物。 味道还可以,不过也谈不上特别好吃,去葡萄牙的人还是得尝下的。         

另外这里的烤鱼,比如Codfish是很有名的,但由于烤鱼比较没那么特殊,我就不放照片介绍了。最后还是要说下这里的小点心,就是那种Apero小点心(饭前点心)。这里的人很喜欢用水果来做这种小点心,你看这些东西里面其实裹的都是水果,比如小块菠萝什么的,都特别好吃。在吃上,这里的人要比瑞士种类多多了,也好吃太多了。另外还有我在conference上吃的一顿饭还有用红酒腌过的鸭梨,整个就是紫色的,味道怪怪的,不过也算是尝鲜了吧。             

葡萄牙与葡萄酒

说实话,我以前从来没有把葡萄牙和葡萄酒联系起来过。我一直就觉得Portugal和它中文的名字葡萄牙里面的葡萄没有半点关系。 这个观念一直存在到我来了波尔图之后。其实在很多西方人眼里,提到葡萄牙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蛋挞,而是葡萄酒,尤其是波尔图葡萄酒。波尔图这座城市靠河,便于运输,另外河畔有梯田地极其适合种植葡萄,而且里面矿物质丰富,葡萄秧的根甚至可以深到几十米。这里的气温也极其适合产出优质的葡萄,所以几百年前波尔图就是著名的红酒生产地。有些人把葡萄牙波尔图和法国波尔多弄混,这 是两个不同的城市,虽然都产红酒。波尔图的名字Porto和国名Portugal也是有联系的.据说正是因为波尔图的重要性,才把Porto的名字嵌入到了葡萄牙的国名中. 

波尔图的红酒和其他的地方的红酒最大的区别就是味道比较甜, 所以比较好喝. 我是一个不喝酒的人, 因为我觉得酒很难喝, 但是来到波尔图,我常了常这里的酒, 居然我也第一次会觉得酒好喝. 当然, 对于酒的追求来说,我太肤浅了,只要是甜的我就觉得好喝. 至于它为什么比较甜,我在那个酒博物馆里听解说介绍是因为在葡萄短时间发酵后他们就加了一种蒸馏烈酒, 所以导致葡萄停止发酵,也就是葡萄里面的糖在还没有完全转化为酒精的时候就停止发酵继续转化了,所以糖粉得到了保留. 而我们一般所谓的干红葡萄酒, 一般是等葡萄的糖分全转化为酒精,所以就没有了甜味. 我介绍的肯定不是很专业,但就是这个意思了. 我在葡萄酒厂参观的时候所看见的都是好大好大的酒桶,有3米左右高,里面有几吨的酒在里面酿制.              

之后还会放到稍微小一点的酒桶里, 图片上630之类的都代表桶的容积,但单位是什么我并不清楚. 细心的人发现每个桶的容量都不同,这是因为所有的木制酒桶都是手工制作的,所以容积上会有些小的差别. 每个酒桶上都标注酒的年份,比如右上角那个写1998。              

河流之都

有河的地方一般都很发达, 葡萄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三大城市里斯本,波尔图和科英布拉都有河流. 科英布拉的河不是很有名,但是我觉得我在大学高地上拍的一张照片还不错,就索性发上来一下.           

波尔图的河就很有名了,它叫做Douro河, 波尔图最著名的酒都是出自Douro河畔,所以那些红酒也叫做Douro wine, 当然一般还都是管红酒就叫做Porto.  河中的这座桥,我忘记名字了,是波尔图的地标之一.

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河边的船里面放有酒桶,那真的是酒桶, 这些船只几百年来就是用来运送红酒,即便现在很多酒厂还是用船,当然也会用陆地的车子运. 葡萄牙的北部是英国, 以前葡萄牙和英国的贸易很频繁,尤其是酒类贸易,所以导致很多Porto红酒是以英国名字命名的,比如Ruby酒就是一例。 下图用了点效果,所以看起来更有感觉,是不?

整个波尔图是一派极其有文化气息的城市,我们总说黄河母亲和孕育了中华民族,但这句话对于不生长在黄河两岸的人们来说总还是有点抽象。 但对于波尔图这座城市来说,我确实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被Douro河“孕育”的城市。

真正的大学城科因布拉

我曾经到过很多城市,可以称得上是大学城的可能只有德国的海德堡,所谓大学城的定义我觉得不是如北京这般集成了N所学校,而应该是整个一个城市是以大学为中心,城市人口也以大学生为主。科因布拉就是这样一个城市。 科因布拉大学建于1290年,是欧洲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这座城市同样古老,几乎没有新建筑,整个小城就保持了几百年前的样貌。城市虽然古老但是人口却由于大学的存在而变得很年轻,这里满街都是学生和年轻人,我还被抓去做了下采访,生平第一次有人采访我,挺有趣呢,是关于Hostel的采访,我恰好也住一家Hostel里。这座城市的书卷气从下面的壁画中就可以看出来,如此的壁画我在这里见到很多,一看就是个很有文化的城市。

自然落地的大桔子

这里有一个自然场景我很喜欢,那就是下面这幅。我不是在说绿树红墙,我是说桔子,地上的桔子。我在经过这块草坪的时候真的被这个特别的景色所迷住了。那两棵树都是桔子树,然后树上的桔子自然下落到草地上,就那样一动不动,也没有人拿。桔子们就静静得躺在草地上,这幅图中有绿色,有紫红,有砖红还有橙色和白色,我个人特别喜欢这种感觉。你知道我当时想到了什么吗?就是在欧洲,公共场所的果树果实成熟之后还能自然落地。所以牛顿才有机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吧~ 

红房顶

我对红房顶的房子情有独钟,因为在我的家乡北戴河,几乎全城所有房子的房顶都是红色的,只不过是深红色的。如果你曾经去过北戴河,但是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那你下次一定要留意了。葡萄牙给我的最大印象其实也是红房顶,我之前到过里斯本,还有这次的科因布拉和波尔图,这些城市的房子也几乎全是红色的房顶,不同于北戴河那种“度假红”,这里都是“古朴红”,显得特别有文化的感觉。

下图就是我在科因布拉大学(高地上俯瞰)科因布拉城市的照片

还有我在波尔图的河边观对岸的照片, 我实在大爱这种风格的建筑,我对建筑的理解不深。但貌似古老的城市红房顶的房子都很多,我前面提到过海德堡,就是二战中德国很少没有被炸毁的城市,也都是红房顶建筑。我喜欢这种看起来很古老的城市,这就是为什么我去了美国之后对那里并不感冒的原因吧。

低物价和热情的人们

我总说南方人热情这个事儿不光存在于中国,在其他国家也一样如此。上一篇日志讲我去美国得克萨斯的时候,美国南方人的热情就已经表现出来了。这次在葡萄牙还是一样的感觉,比如在机场我在看红酒的时候,那里的服务员主动非要给我介绍和给我品尝,在吃饭的时候有些人也是主动找你说话。和美国唯一的区别就是-------这里不用给小费。 但是我明显更接受欧洲人的热情,那是一种不浮于表面的热情,而我在美国感受到的都是表面的热情,和背后想要小费的企图。。。

这里的物价真的很低,在饭店吃烤鱼大餐,竟然最后收钱只要6欧元,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有我也特别喜欢这里人在街边的表演,特有感觉。我自己拍了一段放到了优酷上(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EwMzM0NzY4.html),可以瞧瞧看。这些唱歌的都是科英布拉大学的女大学生,那衣服是他们的校服。 1290年建校的大学就是不一样吧:-D   (本来我想把视频放到日子里,可是它会自动播放,然后就和我的背景音乐混杂了,所以只能让众位去点那个Youku链接了。)

我最后一天在波尔图临上飞机前本想再绕绕市中心,结果你说巧不巧,我一直想理发,就碰到一家理发馆。我刺溜就钻进去了,这家理发馆很小,是两个头发花白的老大爷开的。他们不讲英文,但是知道我要理发,特别热情,一边拉我进来,一边跟我说什么我听不懂的话。然后我得知只要8欧元就可以剪头后就立刻坐下了~ 

老大爷最可爱,我最尴尬的时刻也随之发生了。那就是当我坐在椅子上老大爷把那个理发布给我披上后,他一直在按我的肩。 我当时第一感觉是, 哇,我以为只有国内理发馆给按摩,原来葡萄牙也可以按摩啊。 只是让60-70岁老大爷给我按摩实在太过意不去了,不过这8欧元也太值了。 我正在得意的功夫,旁边一位会讲两句英文的中年人对我说:“嘿,他想让你往下坐一点!” 我回头一看,老大爷还在给我按肩,一脸苦笑。 我在镜子里一看这位爷爷站着比我坐在那个椅子上高不了多少, 所以他一直按我的肩是让我往低一点,他好能够到我的头。。。。 我竟然会以为老大爷给我按摩肩。。。 真是晕菜了!

呵呵呵,故事就讲到这里吧。已经说了很长了~ 再放一首葡萄牙歌曲吧!

[music=auto]https://www.medicinefilms.com/videos1/196702.mp3[/music]

下一篇

fishkid的日志

美食天下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