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鄂伦春民族乡距黑河市区89公里,因为工作关系,我第一次走近这个充满神秘的鄂伦春聚居区。
“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是“山岭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有人把鄂伦春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确是精骑善射的民族,世世代代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以狩猎为生。1953年,鄂伦春人实现了定居,一步跨越千年,结束了原始社会生活。鄂伦春族是我国11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 今年是鄂伦春下山定居60周年,乡里要举办庆祝活动,我们被邀到那里为他们做绿化设计。
坐车从黑河市区出发,大概行进了一个半小时就到达了目的地。马上投入工作。
对于少数民族,政府给以了高度重视和扶植,民房都进行了改造,新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房子已经或即将投入使用。
街道基本是这样的形制,看罢街道,我们又驱车到他们的大广场。远远看去,望不到边的是没膝的积雪。广场到下面的路是有落差的,雪下是台阶,我们一不留神就会陷很深。我们一行人踩着前一个人的足迹慢慢向上爬去。
广场的入口。
这是一个舞台。
富有民族风情的造型,叫斜人柱。
这样的民居建筑很多。
远山。
回到室内,靴子里倒出了不少的雪,袜子也湿了。
从广场回来已经是中午了,我们到宾馆简单的吃了顿饭,席间还遇到了央视10套的记者,他们是专门为60大庆来录制片子的。在这么寒冷的地方录制节目,真的为他们的敬业精神感动。
吃完饭看了几处剩下的地方,乡长领我们到他们的博物馆看看。
岭上人博物馆
特意拍了一下这里的天。没有一丝杂质的蓝。
博物馆里没有暖气,好像比室外还冷。这时电也不合时宜的坏了,我匆匆的拍了几张就出去了。
仔细看,树上有他们做的鸟标本。
鄂伦春人的照片。
这个照片上的小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了。
民族服装。
住的地方就是这样,我前面说的斜人柱。
晾肉的竿子。
宗教活动时穿的衣服。让我照虚了。
捕鱼的船
狍子,小兴安岭的物种。
里面黑乎乎的基本看不到什么了,也实在冷,我只好出去了。
匆匆的来,匆匆的去,没有细细领略他的气息。也许有机会,雪化了的时候我还会来到这里,感受它的宁静和美丽。
如果你有时间,也来这里吧,好客的鄂伦春人永远给你敞开自己的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