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芽冒,毛扣到;煎着吃,满嘴香;焖着吃,鲜倒人。”这句顺口溜描述的是威海荣成海域出产的一种小鱼,名叫黄鲫子鱼,当地人又称其为“毛扣子鱼”,黄鲫子鱼平时生活在十几米深的海域,每年春初香椿发芽的季节,它们会洄游到三四米深的浅海区,这是捕捞的最佳时节。
每年春天,荣成市大小的码头上眺望,海水蓝蓝,海鸥飞舞,渔船在海上穿梭,渔家妇女在岸上分拣杂鱼。而这里最吸引吃货们的,却是那种像鲫鱼一样的小鱼——黄鲫子鱼。这种鱼长不大,平均十几厘米长,用当地渔民的话说“再大的毛扣子鱼也不过一扎长”(“扎”在当地意思是拇指跟食指张开后,两个指尖之间的距离)。
黄鲫在民间也被称为毛扣、油扣、黄尖子、王吉、黄雀、赤鼻和烤子鱼等。其体扁薄,背缘稍隆起。头短小而侧扁、眼小。胸鳍上部无游离的鳍条,但有一鳍条延长为丝状,末端伸到肛门。背鳍前方有一小刺(棘状棱鳞)。吻和头侧中部呈淡黄色,体背部灰黄色或青绿色,体侧银白色,吻端橘黄色。背鳍、胸鳍和尾鳍均为黄色,臀鳍浅黄色。
黄鲫为暖水性近海中下层小型鱼类,常结成大群索饵,食虾类和桡足类,生命周期为4年。近沿海洄游性鱼类,常于河口区域出现。黄渤海渔汛期3~4月和9~10月。黄鲫为中国重要食用鱼类之一。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价值很高,富含蛋白质、脂肪,并含有大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其药用价值也极高,性味甘、平、温,入胃、肾,具有和中补虚、除湿利水、补虚赢、温胃进食、补中生气之功效。
捕捞黄鲫子鱼用的网具叫坛网。每个坛网都有四五十米长,是长方形的,渔民用船将坛网运到一两海里远的海域,用长长的棍子将设有网口的一端撑起来固定住,网底坠上铁锭子,另一端则不必管它。这样整条网就像一条张着口的蛟龙一样,随着潮流在大海里摆来摆去,随时迎接送上门来的鱼虾。黄鲫子鱼钻进网后,网口从外到里越来越小,最里面的网口只有几厘米粗,黄鲫子鱼是进来容易出去难。
不同的鱼有不同的习性,它们游动时在海里的位置也不同。黄鲫子鱼喜欢在距离海面两米左右的水里巡游,渔民得用泡沫制成的浮子来控制网具的高低。其实打渔的先辈最早是用坛来控制网具高低的。需要网具在海里下降的时候,就在坛里多装水;需要网具上升的时候,就将坛里的水倒出一些来,这种网具之所以叫坛网。
80年代的时候,海里的黄鲫子鱼多得简直可以用成灾来形容,平均每张网每天就能捕近千斤黄鲫子鱼。当时这鱼很便宜,每斤才卖两三角钱,但量很大,那时每年4月份,大家都能靠捕捞这种鱼发笔小财。后来,渔船越来越多,黄鲫子鱼的数量就越来越少了。
“卖——毛扣子鱼啦。”曾几何时,每当傍晚来临的时候,靠海的大小村庄都会传来贩子叫卖黄鲫子鱼的声音。村民闻声出去买那么一两斤,用花生油煎一下,再配粑粑或大饽饽吃,是最家常的美味。
生活在海边,啥鱼都吃过,给我感觉最鲜的、最香的,还是黄鲫子鱼,这鱼身上小刺多,但油性特别大,一般只能煎、炸或焖着吃,再或者晒干后蒸熟了吃,那滋味真是好得没法说。因为这鱼多刺,很容易伤到喉咙,所以在当地还自然形成一个风俗,就是吃黄鲫子鱼的时候,不能回头,更不能低头,否则即容易被刺伤。
威海荣成海域海水盐度较高,可达到30%左右;海水纯净,常年是清澈的蓝色,出产的黄鲫子鱼味道自然好。”黄鲫子鱼有个特点,那就是上岸就死,因此养殖难度极大,目前还没人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