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人们走亲访友,往往会带上纸包的桃酥作为礼物,大人们管它叫点心,几个孩子分吃一块,甜香酥脆的口感回味无穷。后来每当在超市里遇见总会买上几块解馋,却远不是记忆中的味道。它长得不像桃子,上面也没有桃仁,为啥叫桃酥呢?后来在网上搜到了有关它的传说:相传在唐元时期,景德镇周边县平、贵溪、鹰潭等地农民纷纷前往做陶工,由于当时工作繁忙,当时有一位乐平农民将自家带来的面粉搅拌后直接放在窑炉表面烘焙,由于他有食桃仁止咳的习惯,故在烘焙时加一些桃仁碎末,并取名“桃酥";由于桃仁味略苦,之后将加入桃仁的习惯去除了,便在其中加入鸡蛋、糖、食用油等,此做法便迅速在陶工中传播开了,之后成江西乐平一带百姓常逢年过节招待来客糕点。关于它的名字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因当时是陶工烘培出来的酥饼故名“陶酥”,后世人慢慢口传谐音成了“桃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