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隆庆年间,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在大青山之阴、黄河之滨模仿元大都破土建城,这座城池具有八座城楼和一座琉璃金银殿。无数能工巧匠耗时三年竣工,起名“呼和浩特”,意思为青色的城。后来明朝廷赐名“归化城”,寓意草原部族归于教化。当时阿拉坦汗已年老多病,城池主要由夫人三娘子主持建造,三娘子善良谦和,深受部落民众的喜爱,因此呼和浩特又叫做“三娘子城”。
建造城池动用了大量的民夫工匠,吃饭成了当时的首要问题。三娘子把工匠的伙食工作委派给了从宁夏逃难来的回民部族,因为回族人擅长制作各种面点。
可是当时明朝廷一直不允许草原通商,导致草原上生活物资严重匮乏,甚至连做饭的锅都不够用。负责饮食的回族首领为了报答三娘子的收留之恩,竭尽所能的为部众提供可口的食物。没有锅灶,他们就用平整的两块大石片夹住面团,在篝火上焙烤。这样烤出来的面饼不仅香甜松软,而且特别耐饥,深受工匠们的喜爱。由于是在篝火上焙烤而成,所以大家都管这种面饼叫做“焙子”,这就是现在白焙子的来历。
可以说呼和浩特是一座咬着焙子建设的城池,也因此,呼市的焙子名扬塞外,并成为呼和浩特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