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第一次听到“甑糕”这个词都不知道该怎么读。其实陕西人就叫它“劲糕”好多西安人也只知道念“劲糕”不会写字 。
“甑”念zeng 四声。甑其实是一种容器很大很深甑是一种底部有小孔的容器。据传,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又有陶甑,商周时代发展为青铜铸成,铁器产生后,又变成了铁甑,近年也有用白铁叶子焊成的。 甑糕的古老,首先表现在它的炊具上,它是使用由最古老的蒸具“甑”演变而成的甑锅蒸制而成,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又有了陶甑,商周时期发展为铜甑,以后又变为铁制。从此,铁甑这个炊具就世代沿袭,流传至今。这种铁甑形似圆筒,底部有许多透气的小孔。。暂且就把它当做大锅吧。至于为啥读作“劲糕”那我也不知道 哈哈。
甑糕除了炊具古老以外,它又是由我国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王子专用的食品“粉糍”演变而来的。先秦的“粉糍”是在糯米粉中加入豆沙馅蒸成的糕饼,并不放枣,到了唐代才发展成枣米合蒸。唐代,韦巨源宴请中宗皇帝的“烧尾宴”中的“水晶龙凤糕”和现在的甑糕一脉相承。
西安还有一种“小镜糕”由于发音相似,弄得一些外地人常常搞混。
在西安人们早上最常吃的早点之一就是“甑糕”了,到处都可以看到推着车子上面放上一口“大锅”的商贩叫卖着“蜜枣甑糕”。甑糕绝对是最受欢迎的早点之一,无论春夏秋冬西安人都好这么一口,由于它是由蜜枣和糯米制成的,尤其是喜欢甜食的年轻女性,绝对是“甑糕”的忠实拥护者。还是简单介绍一下“甑糕”吧,甑糕的原料是江米(传统是无锡糯米)、大枣(以灵宝毛头枣最好)其比例是每锅江米10公斤,大枣3公斤泡米、装甑、加水与火功等,都有严格要求。而且是各家有个家的做法,
现在的“甑糕”都加有“芸豆”,蒸的软烂的豆沙和蜜枣的香甜、糯米的软糯交融在一起,更加提升了舌尖上的感觉。而我最爱的不是蜜枣,而是沙沙的芸豆沙。
西安最出名做“甑糕”的当属回民街的“东南亚甑糕”了,大家一百度,绝对“甑糕王”啊,他家的“甑糕”为啥好吃受欢迎呢?那是因为他家的做法和原料跟传统和其他家有所不同。
第一、他家选择腌制后的蜜枣,这样甜度更好。
第二、他家的枣多较之其他商贩较多,(当然也贵得多)。
第三、他家的“甑糕”“瓷实”也就是密度大,米吃上去qq的,含水量恰好。为啥呢?这是由于他家的米不提前用水泡,只是干蒸,蒸之后再洒水再上“甑”蒸制一晚上。这样米含水量少也蒸熟了。但是,他家甑糕有个缺点就是不能凉了吃,一凉米就硬的干心了。
所以在家里还是提前泡米吧。其实,我还不是最爱他家的“甑糕”我比较喜欢吃豆子,他家的枣多甜,我吃上去感觉有点腻,我更偏爱豆沙啊。呵呵。
再说说选料吧
传统的“甑糕”糯米和大枣是10:3,这个在家制作就自己根据个人口味了,我建议大家加些芸豆,这样口感更好,现在西安的甑糕都有芸豆。
枣的选择:以蜜枣最佳,可以买超市的蜜枣代替,如果没有蜜枣也可以用大枣蒸的时候加些冰糖进去,不太喜欢甜的就只选大枣,但也要尽量甜些,甜是甑糕的最大特点。
豆子的选择:选择红芸豆或者花芸豆,白芸豆太大了,红豆太小了口感都不如前者。
米的选择:在家制作做好选圆粒江米,粘度要比长粒江米好的多,口感也更q。
下面就看看我在家做的“甑糕”吧,其实这个真不正宗,甑糕顾名思义只有由“甑”蒸出来才能叫甑糕。但咱自己在家有味道就好了。家庭制作,客观受限,这是不得不面对的么。